转型升级 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海洋,始终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如今,海洋传统产业如何再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如何更壮大?福建绵延的蓝色海岸线,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乘船驶入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水域,水天一色,一座座“钢铁岛”安营扎寨。
连江定海湾海域成功投放“闽投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杨柳州 摄)
在距离定海村码头东南方向4海里的海面上,“闽投1号”深海养殖渔旅平台稳稳停泊。作为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装备平台主体长92米、宽36米,可活动甲板面积达3000平方米。
项目运营总负责人许航介绍,这片海域三江汇集、咸淡相融,盛产丁香鱼等多个鱼种,而丁香鱼恰好就是大黄鱼的天然饵料。从前,渔民将鱼苗养到三两重,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随着“闽投1号”的投用,鱼苗在海洋牧场里,一年内能够长到一斤左右再上市。
“这些大黄鱼全年经历多次台风大浪锤炼,是大黄鱼中的‘特种兵’,游动状态、肉质口感类似野生。”许航说,相较于传统养殖,“闽投1号”能够提供平台和标准化管理服务,保证销售渠道,年产高品质深海水产品超600吨,为当地增加了产值,提升了“颜值”。
万顷碧波可耕田,随着福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片片湛蓝“游”出深海养殖产业“加速度”。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水下养鱼、水上发电,既生产清洁电力,又孕育“蓝色粮仓”。来到莆田市南日岛,一座巨型“风车”——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海上平台“国能共享号”,随着海风缓缓转动。
莆田市南日岛“国能共亨号”(蔡昊 摄)
项目负责人介绍,平台由“漂浮式风机+养殖网箱”组成,安装了一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中间取正六边形作为养殖区域,养殖水体约10000立方米,采用开放式近生态模式进行深海养殖。
“4兆瓦风电机组在满功率运行状态下一天可发电9.6万千瓦时,约能满足4.2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一个养殖周期的鱼品收入可达到数百万元。”该负责人表示,这个平台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渔业养殖一体化设计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创新实践,风、光、渔相融合,实现了海洋空间集约利用、跨产业融合发展。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海洋作为连接“内外”的“大通道”,这些年,和现代海洋渔业一同成长的,还有港口物流业。
在福清,港口帆影点点,3998辆福建造汽车出海,创江阴港区单航次汽车出口量历史纪录;在长乐,深水码头被“盘活”,2023年,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实现吞吐量3013万吨,规划建设14个深水泊位,总吞吐能力可达1亿吨。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今,福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至208个,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油轮、邮轮和散货船。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全球排名提升2位至第17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提升1位至第13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从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到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新的增长点。
放眼浩瀚东海之滨,智慧码头助力港产城联动、海洋牧场宛若“蓝色良田”、海上风机“追风逐浪”,映照着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面向未来,向海图强,福建正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向更广更深处拓展,新时代现代化海洋强省在祖国东南强势崛起。
(来源:东南网、“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记者 钱嘉禾 郑雅梅 欧东亮;素材来源:厦门大学、厦门学习平台、宁德学习平台、莆田电视台、连江县融媒体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