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福建多个海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5月中下旬,福建海域“夏种”“夏收”繁忙,大黄鱼在养殖渔排中畅游、渔船满载海带回港卸货、鲍鱼在养殖笼中活跃地生长……福建是海洋渔业大省,产出全国八成以上的养殖大黄鱼、超过七成的鲍鱼和约五成的海带。来自福建海域的海产品,成为提供丰美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水产种苗是渔业的“芯片”。走进福建闽锐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鲍鱼育种车间,塑料薄膜上生长着指甲盖大小的鲍鱼幼苗。这里24小时不间断供应氧气和海水,物联网传感器将温度、盐度等环境参数实时传回公司研发总部,研发人员利用种质性状测评装置和回传的环境参数,开展鲍鱼品种选育。

  在该公司的鲍鱼活体种质保存库中,保存着各类鲍鱼种质资源。公司负责人曾剑雄介绍,公司联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柯才焕及其团队,培育出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的水产新品种“绿盘鲍”,填补了国内传统鲍鱼无法养成大规格鲍的技术空白。“鲍鱼在种质改良大规模养殖之后,价格越来越亲民,已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的大黄鱼、鲍鱼、牡蛎等六个品种养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大黄鱼、牡蛎、鲍鱼、鳗鲡、紫菜等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均超100亿元。水产品育苗覆盖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建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

  从高空俯瞰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大型钢结构的深远海养殖平台三三两两坐落于海上。这些机械化、智能化的平台将海水养殖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智慧养殖、绿色养殖、规模养殖成为现实。

  踏上“定海湾1号”养殖平台,可以看到大黄鱼在其中“畅游居住”。平台负责人卢统辉说,平台长60.9米,宽32米,可养100多吨大黄鱼,只需一两人管理。养殖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条件在手机上都能看到。传统的养殖网箱较难清理,而“定海湾1号”的养殖网可自动旋转晒网,减少了藻类附着造成的缀网和破网。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福建深远海养殖发展迅速,新建深水大网箱数量、深远海养殖装备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闽在海中”。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蔚蓝的大海蕴含着富饶的海洋物产,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数据显示,2023年福建水产品出口额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蓝色粮仓”充盈丰沛。(记者 庞梦霞、秦宏)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今年首个台风将生成?福建发布暴雨警报!

“龙舟水”已于5月21日正式上线,福州进入“雨雨雨”模式,今天看起来又是泡在雨水里的一天。 福建暴雨警报 今天10时38分,福建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 今天白天到夜间,漳州、厦门、龙岩、泉州、莆田、福州六市和三明市南部的部分乡镇有大雨到暴雨。24小时累计雨量30~60毫米,局部80毫米。 22日08时—23日08时降水量预报 再来看看福州的情况,昨天福州出现大雨到暴...

福建陆上粮仓日渐丰厚饱满

  在闽西连城县,曾作为充饥食物的地瓜如今已成长为大产业。当地地瓜年种植面积约10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120余亿元。   福建耕地资源少且山垅田多、田块分割细碎。从传统粮食观视角看,陆上粮食生产劣势明显。“但转换至大食物观视角,以地瓜产业发展为例,选择合适的品种、利...

福建科学家破译水稻耐旱基因密码

干旱,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每年,我国70%以上的中低产田大幅度减产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如果能在基因层面找到调控水稻耐旱性的“开关”,就能精准选育出更多耐旱性新品种,助力水稻增产。 这样的“开关”由福建科技工作者找到了,而且不止一个。 近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张建福研究员、谢华安院士团队在植物学国际期刊《Plant Physiology》发表研究论文,...

福建: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粮仓”

  这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奇达村附近的“海上牧场”(2020年11月10日摄)。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   蔚蓝的大海,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物产,多年来,福建省聚焦“海上粮仓”建设,推动水产种业振兴,转型升级渔业设施...

志合越山海——福建与海合会国家持续深化经贸往来

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引领中海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今年5月23日至24日,以“面向未来、携手推动中国与海合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海合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将在福建厦门举行。 福建,21世纪海丝核心区,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中国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