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耕海牧渔,“福海粮仓”渔歌嘹亮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东南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宁德市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基地,工人正在渔船上卸鱼。

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省,福建从近海向深远海进发,唱响“海洋牧歌”,让一片片深邃湛蓝的海洋化为“福海粮仓”,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海上新屏障。

孕育“芯”希望

用良种充盈“蓝色粮仓”

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21.3万吨,占全国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从一度濒危到稳坐海鱼养殖头把交椅,这条鱼“游”回餐桌,背后离不开苗种振兴。

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便推动科研攻关,破解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难题。以刘家富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突破了大黄鱼人工授精、室内育苗技术,解决了“没鱼吃”的问题。如今,围绕“吃好鱼”,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鹏带领团队,借助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大数据算法,推动育种迈入基因组时代。

从2016年开始,实验室与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了“宁芯”系列三代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实现了海量基因型的准确鉴定,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家大黄鱼育种单位推广应用。“此举提高了新品系选育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而且我们实现了液相芯片的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经济高效。”徐鹏说。

大黄鱼的“白点病”,是由海水中的刺激隐核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用全基因组选育方法,使得抗虫选育系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2022年,“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种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眼下,全省有50多个种业创新优势团队、1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良种研发培育,近年来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

目前,全省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为种苗供应牢牢守住“基本盘”。

2023年,福建稳居全国海水种业规模第一,年均繁育鱼、虾、贝、藻等苗种接近2万亿单位。其中大黄鱼苗种产值2.37亿元、鲍鱼苗种产值28.58亿元、牡蛎苗种产值4.44亿元、海带苗种产值1.25亿元。

2021年12月,我省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任务,获取水产养殖种质资源2.3万份,水产种质资源家底基本摸清。

2022年6月,《关于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出台,我省水产种业发展进入全方位推进的“加速期”,“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基本成型。

福建的种苗,不仅播撒在“福海粮仓”,更“游”到了全国各地,帮助一个个乡镇、村庄和村民,通过水上养殖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传统优势苗种之外,福建还将目光放远,将脚步放大,继续扩展种苗优质“朋友圈”。

今年以来,连江“捷报频传”。经过3年试验,中间球海胆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建立起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并且探索出福建连江—山东荣成“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海胆苗存活率和品质。

同样带来希望的还有裙带菜“海宝1号”。3月初,它的南移养殖试验通过现场验收,规格、品质均已达到商品标准。作为我国第二大经济藻类,这标志着福建首次建立起裙带菜人工栽培技术与工艺流程,有望成为我省水产养殖领域的“生力军”,创造新的增长点。

良种不断充盈,“蓝色粮仓”正成为福建潜力无限的“粮袋子”之一。2023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579.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央媒重磅报道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探索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时段推出重磅报道,讲述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探索...

学习在理丨如何理解总书记所倡导的“大食物观”

柴米油盐,一蔬一饭,既是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牵挂的国事。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

向森林要食物!来看福建人这样“上山入林”

森林,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维系生物多样性,是天然的“水库”“碳库”。其实,它还是一个巨大的“粮库”,蕴含着强大的生产力,能够为人们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等绿色食品。 福建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位居全国首位。广袤的森林资源,为福建人的饭碗提供了更加丰盛的食品。 闽东的魅力在于“林”。图源...

人民日报点赞!福建立足自然禀赋发展设施农业

5月16日,人民日报继续报道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要闻四版以《福建累计实施温室大棚建设项目三千多个 立足自然禀赋发展设施农业》为题刊发通讯,点赞八闽大地“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探索。 福建累计实施温室大棚建设项目三千多个 立足自然禀赋 发展设施农业 人民日报记者 付 文 5月14日,福建省福清市镜洋镇东升村绿丰农业蔬菜基地,数百个温室大棚鳞次栉...

解析厦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做法

因地制宜 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 ——解析厦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做法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社、农民日报等多家央媒聚焦福建在践行大食物观上的探索与成效,相继刊播专题报道。多年来,厦门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找准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