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福建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5月,海水渐暖,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养殖的100万笼鲍鱼苗正忙着“搬家”。

“每年4月下旬到6月初,是鲍鱼北上的时候。”公司董事长吴永寿介绍,鲍鱼养殖要求水温保持在15至25摄氏度之间,夏天福建水温高,不适宜鲍鱼生长,而山东省附近海域的水温正合适。

公司有两艘5000吨级专业运输船,保障鲍鱼转场。船上配置了先进的喷淋式供水系统,可直接引入海水循环,运输途中鲍鱼成活率接近100%。

“鲍鱼的高品质和高价值主要通过大规格体现,但大规格鲍鱼市场一度被国外垄断。”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柯才焕介绍。

自2007年起,柯才焕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历经11年努力,研发出新品种“绿盘鲍”。“多地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养殖周期明显缩短,生长规格比普通鲍鱼大一倍以上。”柯才焕说。

鲍鱼养殖的发展之路,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开发食物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靠海吃海”,福建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漂浮着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平台总长92米、宽36米、高27米,水下养殖水体达6.2万立方米,年产优质大黄鱼600吨,年产值达1亿元。”平台工作人员范永杰介绍。

踏上平台,只见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一条条金鳞密布的大黄鱼甩着尾巴竞相逐食。配备声呐、视频监控、海流监测等设备的智能系统,可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群情况指导生产,实现“一屏在手、一目了然”。

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福建“海洋牧歌”越唱越响。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均居全国前列。

“践行大食物观,大力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福建将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增强水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钟自炜)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4日 第02版)

相关新闻
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福建践行大食物观 30年“从缺到富”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0多年来,福建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向海洋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因...

福建9家单位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

13日,福建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了福建省获评2024—2026年度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名单,我省共9家单位入选。 据介绍,近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评选,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围绕适合公共机构场景的用能系统电气化等5个技术方向,组织遴选一批体制机制系统完备、应用技术先进适用、低碳运行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公共机构。此...

头版!头条!这么多央媒为了什么,齐齐关注福建

5月13日 多家央媒纷纷聚焦 福建在践行大食物观上的探索与成效 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新闻网、农民日报等 相继刊发报道 一起来看—— 人民日报 5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仲音”评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聚...

9.2℃!羽绒服返岗?冷空气抵达福建!

好冷啊!今早出门,夹杂着细雨,气温低迷!好多福州人纷纷喊:离谱!有人甚至穿上了羽绒服! 降温+小雨,对周一“早八”人来说很不友好。 新一股冷空气已经在昨天夜间抵达福建,福建多地也突降暴雨,福州更是一秒天黑,狂风暴雨突袭! 今早福州云顶天池最低温仅有9.2℃,福网君半夜被冷醒加被子,气温骤降,堪称一夜入“秋”。 福州气象称冷空气已于昨晚过境福州主城...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