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好生态而栖。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
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2条候鸟迁徙通道。
厦门马銮湾湿地迎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额雁
今年3月25日至31日是福建省第四十二届“爱鸟周”,宣传主题为“完善保护体系 护佑候鸟迁飞”。据悉,福建已记录到野生鸟类592种,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超过40%的种类均可见到。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52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等明星鸟种。
>
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
中华秋沙鸭
值此爱鸟周之际
让我们通过
三个“最”
一起看看福建这份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亮眼“成绩单”
PART 01
首次记录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繁殖过程
海南鳽(jiān),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光看其外表,十足的“显眼包”——全身褐色,唯独眼角和爪子“褐中一点黄”,一对突出的大眼球,就像动漫中的夸张形象。长得“骨骼惊奇”,行事却极其低调。
“骨骼惊奇”的海南鳽 张闽 摄
“它们栖息于高山密林中山沟河流区域,昼伏夜出,独来独往。”龙岩市观鸟协会会长张闽说,“隐士”“夜猫子”“独行侠”三重属性,决定了海南鳽踪迹难觅,“影像记录都很少,更别说繁殖资料了”。
目前,该鸟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龙岩市观鸟爱好者根据有限的资料,按图索骥,翻山越岭,穿林过涧。终于在2019年4月20日,长汀县城郊的一处原始松林中,一场偶遇不期而至。
观鸟爱好者们偶遇海南鳽一家。张闽 摄
水塘边上,一株10多米高的松树上,两只海南鳽成鸟雌雄难辨,一只在枝头望风放哨,一只在巢内给3只雏鸟胃食。
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观鸟爱好者们记录下了与海南鳽有关的点点滴滴——
它们白天足不出户,早晚才会外出活动和觅食,小鱼小虾、昆虫、蛙类是它们的珍馐美味;它们鸣叫时,声音犹如山林虎啸,因此又被称为“海南虎斑鳽”……一张张照片,还原出了海南鹣的生活史和习性特征。
海南鹣在早晚才会外出活动和觅食。张闽 摄
从2019年开始,海南鳽每年都会在这处水塘边营巢繁殖。观鸟爱好者们通过持续关注,完整记录下了成鸟趴窝孵化、育雏,幼鸟出壳、长出雏绒、飞羽、褪尽雏绒、乞食、练习飞翔、离巢等较完整的繁殖过程。这在省内尚属首次,为研究这一珍稀鸟种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其间,观鸟爱好者们绝不越雷池半步,始终与鸟儿保持着安全距离。
自长汀县首次发现以后,海南鳽在福建的分布记录持续刷新,龙岩市新罗区、清流县、明溪县等地均发现了其活动轨迹。
PART 02
中国大陆
每年最早见到
“神话之鸟”的地方
3月16日,晋江市围头湾迎来了老朋友——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 黄宝桐 摄
这群老朋友颜值爆表,周身洁白,头顶黑色冠羽,自带绅士风范,嘴部前端是标志性的一截黑色,因此又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不过,它们更出圈的别名是“神话之鸟”,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的“极危物种”,其全球种群数量仅约200只。
中国凤头燕鸥行踪莫测,自1937年最后一次被记录后,曾“消失”63年之久,直到2000年才在马祖重新被发现。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节点,福建是“神话之鸟”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根据近年的观测记录,围头湾是中国大陆每年最早能见到中华凤头燕鸥的地方。
围头湾是中华凤头燕鸥北迁路上的重要补给站。黄宝桐 摄
“每年春天,中华凤头燕鸥离开越冬地,一路北上。” 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说,围头湾生态环境优良,食物来源丰富,是中华凤头燕鸥北迁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它们在这里吃饱喝足,短暂停歇后,继续北上,前往我省福州以及浙江等繁殖地。
近年来,中华凤头燕鸥已经成为围头湾的老朋友,每年都会在此停歇。今年,老朋友带来了新惊喜:来得更早,比去年提前9天;来得更多,每天观测到的数量均在6只以上,最多的一次同时观测到14只,远高于往年最高记录是8只。
近年来,福建致力于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在全面推进栖息地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人工保育。2018年,两岸志愿者在连江县定海湾的无人岛四姆屿上,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活动踪迹。
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过程 视频来源:福建省观鸟协会
在充分监测与科学论证基础上,福建省观鸟协会成立专项保育小组,启动无人岛生境修复与繁殖种群招引工作。2022年,保育小组首次远程记录下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过程,并为成功孵化的幼雏取名“华宝”。
志愿者记录到的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华宝” 。福建省观鸟协会 摄
PART 03
抬头即见
东亚地区最大的
鸬鹚越冬种群
厦门园林博览苑地处集美区杏林湾,是重要的生态打卡地。每年冬春季节,万鸟云集,从游客头顶掠过的震撼场面,更是吸睛无数。
园博苑生态岛的鸬鹚 图源:厦门市湿地保护中心
其中,普通鸬鹚是名副其实的“网红鸟”。它们全身大体黑色,体长不足1米,嘴尖呈钩状态,是“潜水健将”和“捕鱼能手”。在园区内,几乎每个水域都能领略其风采:成群结队地从生态岛上起飞,一会组成“人”字,一会又排成“一”字,锁定目标鱼群后,便灵巧地扎进水中,片刻后又相继钻出水面,喉部鼓鼓囊囊,塞满鱼虾。
正在捕鱼的普通鸬鹚 彭志伟 摄
“每年入冬后,鸬鹚自北而来越冬。”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每年10月中旬,园博苑内就有鸬鹚出现,起初寥寥几只,之后逐步增多,12月进入迁徙高峰期,直到次年3月才陆续离开北上。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曾对厦门园博苑的水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该区域共调查到16种13000多只水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普通鸬鹚,单次最高记录观测到11000多只。在媒体已发布的调查数据中,该种群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普通鸬鹚越冬种群。
鸬鹚种群 彭志伟 摄
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十多年前难以想象。
当时,杏林湾中洲岛还是一片虾池鱼塘和烂泥地。借着申办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契机,园博苑开工建设,并于2007年9月开园。这座水上大观园,极大带动了当地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
厦门园林博览苑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图源: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南安市摄影家协会
“经过10多年的精心呵护,园博苑各岛屿及所处的杏林湾区域,已是厦门重要生物资源库。”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当地开展生态岛规划改造、护岸修复、湿地植物补植、鸟类栖息区域封闭管理等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达5.8万平方米,还在杏林湾沿岸树立可供鸟栖息的木桩500余根,为众多水鸟提供觅食栖息场所。
在木桩上栖息的鸬鹚 彭志伟 摄
绿满洲头,群鸟归来。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园博苑的鸟类有14目44科1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为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黑嘴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去年,厦门市观鸟协会在园博苑发现了朱背啄花鸟,这是厦门野生鸟类新纪录,使得《厦门市鸟类名录》鸟类数量增加至446种。
爱鸟护鸟,福建怎么做?
近年来,福建颁布系列法规,对重要栖息地、候鸟、濒危物种的保护以及禁止破坏、干扰鸟类栖息行为等作出明确规定,公布了鸟类重要迁徙通道40处,在81个县(市、区)依法划定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链条、全网络、全串并、全合成对破坏鸟类资源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
闽江河口湿地候鸟翩飞 陈铭清 摄
目前,福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保护了全省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为鸟类生息繁衍提供良好环境。
近年来,福建综合运用遥感、卫星跟踪、红外监测、无人机、视频监控、野外巡护APP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管体系建设。目前,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已布设红外相机2000多台,累计记录到野生动物视频和照片230万条(张)。与此同时,福建加强科研监测,建立健全资源档案,连续19年组织开展沿海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组织开展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物种专项调查,不断完善鸟类资源档案。2023年,全省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共记录到水鸟90多种,数量26万多只,为历年最高。
黑脸琵鹭在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越冬。图源:东南卫视
通过采取就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福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野外种群持续增长,一些濒危鸟种已有效摆脱灭绝威胁。越冬黑脸琵鹭从2003年的2只增加至400多只;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栖息地扩张明显,种群持续增加。
4月1日
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爱鸟日”
快来福建
和可爱的它们来场“约会”吧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