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詹胜作品《岛礁正春风》
“这份获奖成绩单是沉甸甸的。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平潭艺术走向世界的起跑线。”今年国庆节假期,一则从莆田赛事现场传来的获奖喜讯,让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激动万分,“本届比赛不论是获奖数量、参赛类目,还是含金量,都足以载入平潭文艺发展的历史。”
2日,第十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圆满落幕,本届艺博会配套举行的第十二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上,平潭多件作品斩获“争艳杯”金银铜等各类奖项,创造了历史。
据悉,“争艳杯”大赛是福建省工艺美术界最高级别的赛事,是福建省工艺品行业中最具权威、要求最高、含金量纯的工艺品大检阅赛事。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扩大福建工艺美术行业的影响力,此前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本届“争艳杯”大赛主要展示福建省工艺美术创作者自2021年以后创作的、未参加过全国性或全省性工艺美术专业比赛的自主创新优秀作品。
平潭沙画:林福平作品《土楼人家》
本届大赛上,平潭贝雕《岛礁正春风》(作者:詹胜)荣获大赛金奖;平潭沙画《土楼人家》(作者:林福平)荣获银奖;平潭贝雕《富贵平安》(作者:周明)摘得铜奖……此外,平潭剪纸、平潭海柳雕等非遗作品摘得优秀奖。
平潭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海防文化”和“渔耕文化”等海岛文化资源,诞生出藤牌操、词明戏、平潭贝雕、岚台传统灯笼、平潭海柳雕、平潭米糊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既是岚岛最珍贵的记忆,也是千百年来平潭儿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平潭剪纸:林美英作品《万众一心共抗疫情》
平潭非遗植根乡土,活在民间。这些年,平潭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在实验区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成效显著。非遗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强化,非遗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取得阶段性进展。
今年以前,全区仅有11项非遗项目,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分别是藤牌操、福建贝雕(平潭)、平潭米糊和词明戏。今年五月,经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公布第七批区级非遗项目和保护单位名单,烧瓦塔习俗等18个项目列入区级非遗名录,涵盖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等多个类别。
詹立新说,希望越来越多平潭非遗人涌现,加入到平潭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大家庭,让平潭非遗项目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平潭非遗赓续岚岛文脉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平潭人民创造了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以藤牌操训练士兵,四百多年来,它从军事阵法演变为民间舞蹈,在风起云涌的平潭,藤牌操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是平潭知名度最广的非遗项目之一;
平潭的贝壳应用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平潭贝雕兼具书画艺术与雕刻工艺之长,一件件精美的贝雕工艺品展现了海岛风物之美,早在二十世纪就驰名海内外;
平潭米糊是老祖宗留给岚岛儿女的智慧结晶,拥有强大的民众基础。它传承数百年,“有病治病、无病调养”的功效深入人心,深受老百姓的信赖;
平潭海柳雕早在清朝末年由广东潮汕地区传入平潭岛,经过一代代海柳雕艺人的大胆创新,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平潭海柳雕艺术;
活跃在平潭近百年的平潭闽剧,以平潭县闽剧团为正宗的传播和传承单位,涌现了一批国家一级编剧,在二十世纪曾风靡了全县各乡镇,受众达二十余万人……
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平潭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文化需要在传承创新中发展,非遗技艺更是如此。
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近年来,平潭文旅部门和各级文化机构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同时,以非遗要素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批批特色非遗产品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平潭非遗项目也崭露头角,获得无数荣誉。
沧海桑田,非遗传承起起伏伏,薪火相传活力迸发。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开始学习传承非遗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推广者,非遗散发出新的光彩。一代代秉承“匠人精神”的平潭非遗传承人用精深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续写着岚岛非遗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来源:平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