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闽剧振兴 好戏不断(艺近人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图①:福州闽剧院走进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与学生们互动。

  图②:闽剧《一文钱》剧照。

  图③:闽剧《兰花赋》剧照。

  以上图片均由福州闽剧院提供

  核心阅读

  闽剧又被称为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一出出剧目串下来,一个个演员数过来,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志”。

  对许多海外华侨华人而言,闽剧还是“家乡的味道”。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闽剧团。

  闽剧要振兴,不仅要有年轻演员,更要有年轻观众。年轻演员、年轻观众、年轻的传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赋予更多可能。

  戏,唱起来了。四周极静,板鼓奏响,丁零哐当。国家一级演员林颖踩着碎步走上台,几个动作,还没开嗓,观众席已一片喝彩。这出《三搜幻化庵》是闽剧的传统剧目,福州人祖祖辈辈都爱看。

  闽剧又被称为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一出出剧目串下来,一个个演员数过来,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志”。闽剧自带一股“虾油味”。虾油,外地人未必吃得惯,却是福州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味道。

  闽剧400多年薪火相传,前有老一辈闽剧人的坚守,后有年轻力量的注入。在80后演员林颖看来,闽剧历经多次起落,一直保持蓬勃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更离不开闽剧扎根的文化土壤。

  有了人,有了希望

  陈乃春刚给学生上完课,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闽剧要发展,有人,才有希望。”

  10岁学戏,18岁登台,陈乃春的戏龄已过半百。生于福州梨园世家,从小看着父亲演主角,一出好戏在舞台上连续演几百场,台前幕后被戏迷们围着,陈乃春对那片舞台充满憧憬。

  家中墙上挂着陈乃春的多张经典扮相照片,其中一张是闽剧《丹青魂》的剧照。199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举办,陈乃春凭借对角色“吴道子”的精湛演绎,成为福州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闽剧的高光时刻。这届戏剧节,闽剧《拜石记》《御前侍医》斩获多个奖项。

  闽剧起源于明末,400多年的传承发展艰难曲折又富有传奇色彩。近代以来,闽剧涌现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20世纪80年代中期,缺人、缺钱、缺优秀剧本的困境,让闽剧陷入低谷。福建省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戏剧会演上,福州竟没有一台闽剧入选,令福州闽剧界深感紧迫。

  福州市委提出:“要振兴闽剧。”政策重视,极大调动了闽剧人的积极性。陈乃春书柜里,证书和奖状塞得满满当当。“上世纪90年代,市里对闽剧空前重视。闽剧每取得一点进步,市里马上开表彰大会,颁发证书。”陈乃春回忆,一次进京演出临行前,市里专门派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主要领导来送行。猎猎寒风里,带着全部家当的剧团演员在站台上亲历了那一刻。那一刻,陈乃春格外激动。

  闽剧振兴,人才是关键。上世纪80年代末,福州还没有一所专门的艺术学校,省艺校闽剧班的学生只能在歌舞剧院、歌舞团练功。1991年,福州市划拨100万元,用于解决闽剧班的困难。1992年1月,福州又将闽剧班的校舍建设列为当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1993年5月,闽剧班综合大楼竣工,并恢复中专招生。上学费用几乎全免,毕业就分配工作。

  首批闽剧班招生火热,初试500多人报名。林颖就是闽剧班恢复招生后40名首批学生之一。新教学楼、新宿舍、新教室……前辈们对林颖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是幸福的闽剧演员。”

  2004年,省艺校闽剧班更名为福州市艺术学校,陈乃春担任首任校长。作为福州重要的闽剧人才培养机构,福州艺术学校为各地闽剧团培养、输送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除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和福州市闽剧院这两家国办闽剧团,福建还有80余家民间职业闽剧团,福建当前从事闽剧工作的多达7000余人。

  有特色,又有包容

  闽剧讲究苦练,条件好了,该吃的苦一点儿也不能少。在闽剧班,所有学生5点半起床,6点空腹上早课,8点后是两堂专业课,翻跟斗、压腿、下腰,身段、唱腔、把子功……

  不同于舞蹈、杂技、歌唱等演员,可能多钻研某一方面的本领就可以,戏曲演员是“唱念做打”样样不能落下。“闽剧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其在唱腔、舞蹈、乐器等表现形式上十分多样,也对演员的基本功提出更高要求。”福州闽剧院院长、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杨东介绍。

  闽剧用福州方言演唱,大量使用福州方言的俗语、俚语、歇后语。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编剧、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徐鹤苹认为,闽剧在目前福建各地方戏曲剧种中,专业剧团数量最多、观众量最大。“闽剧现存传统剧目上千种,风格丰富多彩,有文有武、有雅有俗、有古有今,有喜剧、有悲剧,也有正剧。家国情怀、是非曲直、儿女情长……每位观众都可以在闽剧中找到情感认同。”

  这一独特性,与闽剧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与福州地区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丰富的唱腔、曲牌与乐器种类。清末,闽剧吸收了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的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称为“三合响”。在不断发展和演艺交流中,闽剧一直注意广泛吸收来自京剧、徽戏、昆曲、弋阳腔等多剧种的元素,唱腔、曲牌与乐器种类不断丰富。

  有“角儿”,更有观众

  二胡弦动,乐队奏响。晚上8点,福州闽剧院的剧场内,座无虚席。戏演到一半,林颖下台赶装。化妆台前,放着戏迷送来的夜宵与小点心,她心生暖意。再上台,林颖已由花旦转为青衣,开口几句唱词,便将一个母亲的沉稳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好!”喝彩声连连响起。林颖的印象里,这样的掌声有无数次。刚毕业那会儿,林颖就跟着剧团下乡演出。演出6天,就住在村里。“角儿来了!”演出大巴车一到,乡亲们放着鞭炮,热烈欢迎。当天晚上,家家户户拿出崭新的被子,腾出家中最好的房间给演员们住。

  到了演出当天,林颖走上台,定睛一看,小小礼堂,挤满了观众。“分不清观众们是坐着还是站着。”画面在林颖脑海中回放:“一个观众动一下,底下的人海就整排晃起来。这就是闽剧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啊!”一代又一代观众对闽剧的热爱,为闽剧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因为闽剧承载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

  1993年出生的杨帅拜师陈乃春,工文武小生,如今已经是台柱子。下午4点,他和林颖最后一遍对完戏,紧跟着就去后台化装。杨帅常常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前,父亲给他打气:“你不要管台下‘白茫茫的一片’,只管演好戏。”杨帅纳闷:“南方不下雪,哪来的‘白茫茫的一片’?”走上台,杨帅知道了:白,指的是观众的头发。

  闽剧要振兴,不仅要有年轻演员,更要有年轻观众。近年来,福州闽剧院通过打造社交平台,亮相福州主场活动,开展“闽剧进校园”等活动,在年轻群体中扩大影响力。杨帅曾邀请自己的同龄朋友来看戏,没想到,大受欢迎。“不是年轻人不喜欢闽剧,而是他们不了解。只要吸引他们走进剧场,就没谁说闽剧不好看的。”

  当晚的演出像往常一样被搬上短视频网络平台。几个精彩片段一发,当即就刷了屏。年轻演员、年轻观众、年轻的传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赋予更多可能。杨东发现,有的公司将团队建设放到了闽剧院内。如今,剧场里的年轻面孔已占到观众群体的30%左右。

  有力作,也有影响

  对许多海外华侨华人而言,闽剧还是“家乡的味道”。林颖的个人视频账号上,粉丝数已过10万,一半以上是海外华侨华人。一位阔别家乡数十年的菲律宾老华侨,在林颖发的闽剧片段下留言:“家乡的味道!听着闽剧,就像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陈乃春难以忘记,自己第一次到海外演出,就是为海外华侨华人演出。在新加坡,陈乃春和剧团一下飞机,乡亲们早已等候在机场,举着红旗,攥着红布条,列队欢迎。福州话一开口,乡亲们的眼泪都要流下来。言谈交流之间,尽是家乡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闽剧不仅流行于福州市区和郊县以及闽东20多个福州方言的县市,还流传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闽剧团。闽剧正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沟通情感的文化使者。

  今年2月,福州闽剧院搬进了位于市中心的新家。这一新址由原福州人民会堂改造而成,毗邻五一广场,交通便利,总建筑面积7700多平方米。剧院陆续排出《一文钱》《兰花赋》《银筝断》等10部大戏20场演出回馈观众,复排传统戏、原创新编戏等应有尽有。剧院内,气派的舞台,崭新的观众席,后台有宽敞的化妆室、换衣室,放着琳琅满目的道具和行头。剧场外,观众们连着几天排起长队……

  福州闽剧院承担着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职责。一出新戏,前前后后能排几个月。“出精品是我们的职责,让闽剧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使命。闽剧发展到今天,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杨东说。

  为解决编剧青黄不接的问题,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负责,从福州市到福建省每两年举办一次剧本征集,培养年轻编剧。征集到的优秀剧本也推荐各剧团选用,目前各剧团展演的剧目,70%剧本都来源于征集,60%以上都是新剧本。

  2021年第八届福建省艺术节上,福州闽剧院获奖的新编剧目《过崖记》也来自剧本征集,思想深刻,人物塑造生动。挑选剧本后,经过近一年的重新加工、编排,《过崖记》与观众见面。跌宕起伏的反转性情节、充满闽剧美学特质的艺术呈现,获得广泛赞誉,《过崖记》成了福州闽剧院的又一出当家戏。

  政策支持一如既往有力度。《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对闽剧的保护传承内容、保护措施、传承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福州市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奖励和扶持办法一直在完善中,对于闽剧也有对应的专项资金。在政策扶持和各界努力下,闽剧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5日 第 20 版)

相关新闻
"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平安为减贫治理贡献经验

2023年3月18日至19日,以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共享全球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来自2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官员和专家学者,共19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共同探讨巩固减贫成果的社会责任...

福州“闽剧娃”摘得全国大奖

一群小学生课余时间刻苦学艺,多年付出屡获殊荣 福州“闽剧娃”摘得全国大奖 3月6日,在第三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颁奖活动上,福州市连江县一群小学生凭借闽剧折子戏《曲判记·打子》,拿到了云端戏曲艺术节闽剧节目类全国一等奖。这是本次艺术节中,福建省获得的唯一一...

景迈山茶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景迈山·八马联合新品发布会圆满举行

2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支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指导、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人民政府主办、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普洱市澜沧县茶业协会承办的“景迈山茶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景迈山·八马联合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景迈山茶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景迈山·八马联合新品发布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中兴等领导嘉宾纷纷表达了...

无人机中“战斗机”拍出闽剧酷炫感

从左到右分别为张杰增、施杰、倪楷霖、林周杰。受访者供图   福州晚报讯 近日,福州4名“00后”凭借视频作品《闽韵流芳》,获得全国大学生影像文化节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奖项。视频片头运用了无人机中的“战斗机”——穿越机,酷炫超燃的画面令人津津乐道。昨日,记者采访了创作团队,他们是来自福建艺术职业学院20级影视编导专业的大三学生。   穿越机与闽剧...

南安金淘:文旅融合发展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日前,南安市金淘镇被省文旅厅评为2022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淘位于南安市西北部,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叶飞将军的故乡,海外侨亲、港澳台胞超过13万人。金淘镇具有深厚多样的文化底蕴,形成以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格局。 近年来,金淘着力打造红色华侨小镇,持续推进“一溪两带三版块四融合”全域旅游战略,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