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东南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张林顺(右一)向参观者讲述村规碑的故事。周志鸿 摄

走进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雨后的金溪碧波涟涟,对岸青山云雾缭绕。

村民邱彩立家擂茶飘香,屋内热闹不已。10余名来自高唐镇和常口村的党员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本《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场擂茶读书会正在举行。

“看!581页起就是我们常口村的故事。”曾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高唐镇副镇长的张林顺大声提醒。看到熟悉的片段,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

“他为我们指明发展路子”

“书中描写得很细致、很真实。关于常口村的部分达到8页,篇幅还不小呢。”张林顺激动地说。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当年,张林顺是村干部,就在现场。提起那天的经历,他记忆犹新。

“常口村是习近平将乐调研的第一站。”张林顺回忆,习近平来到老村部,站在院子里就和村民、村干部聊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有哪几块收入?每年总共收入多少?村民一年收入有多少?“他问得仔细,听得认真。”张林顺印象深刻。

望着村部对岸郁郁葱葱的原始林,习近平若有所思,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习近平对常口村干部说,生态林业也是未来林业,我们要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把水土保持摆上重要位置,否则将来就会满目荒山、两手空空。

当时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路灯会亮的常口村正面临是否要“卖山”的艰难抉择。“听到这番话,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张林顺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一席话为我们指明了发展路子。”在张林顺看来,虽然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村子来说,意义重大。此后,常口村以加大宣传、设立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村民抵住“诱惑”,守好青山,并开展合作造林项目,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实现林业长效发展。有了增收途径的村民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山林,逐步发展起生态经济,在“山水田”里写出好文章。

“我们发展生态漂流,投资种植脐橙,打造研学基地,还吸引多省皮划艇队来此训练。”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张林顺如数家珍。2019年,常口村被列入“全福游、有全福”旅游精品线路,当年12月获评国家3A级景区。

炎炎夏日,走进常口村,林木交错绿树成荫,顿感清凉舒爽。刚刚启动运营的“擂茶生态一条街”上,香味四溢,不少游客驻足品尝。不远处,由省旅游集团投资建设的“两山学堂”文旅康养基地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8月开馆。常口村端起了“绿饭碗”,从“三无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好生态才能引来好项目。”张林顺说,“如果当时卖了山,现在出多少钱都买不回,更别提通过生态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我想这就是‘无价’的意义。”

“他始终牵挂村里的民生‘小事’”

“彩立,书中这一段讲的不就是你家的擂茶么!”透过书里的描写,多年前“擂茶香中话家常”的情景再次浮现在大家眼前。

“那天,习近平同志走进我家,我很激动也很紧张。他十分亲切,我渐渐放松下来,端出做好的擂茶,招呼大家坐下品尝。”忆起当时情景,邱彩立仍觉得很温暖,“品尝擂茶时,他问起家里有几口人,收入来源主要靠什么,以及家里老人身体和孩子学习情况,还叮嘱我们要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团结邻里。”

牢记嘱托奋力前行,常口村日新月异。

“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是20世纪90年代常口村厕所的真实写照。“那时卫生条件差,大家都戏称‘跳着芭蕾上厕所’。”邱彩立说,“奔小康、建新村”适时启动,其中一项就要求各家建新房时,配上卫生间。

邱彩立家首先盖起了新房。标准化的卫生间内,抽水马桶、洗手池、热水器一应俱全,不少村民都赶来参观。此后,村民都换上了干净的水厕。

2017年,常口村在全县率先建起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地下管网。现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标准,排放规范。不仅“改厕”、污水处理取得重要成果,电线下地、立面改造、垃圾分类、打造庭院,常口村村容美化不断升级。“现在村子就像一个大公园,在这儿生活和城里一样舒服。”邱彩立笑着说。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还提起了村民邱彩立家的擂茶。“总书记说,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林顺回忆说,总书记还细致询问了常口村环境卫生整治得如何、厕所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等情况。

“20多年过去,总书记还记得我们的擂茶,还牵挂着村里的这些民生‘小事’,浓浓的为民情怀令我们感动!”张林顺感慨道。

“抓好党建和生态,让更多村子富起来”

眼下,张林顺还多了一重身份——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通过绿色发展,曾经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常口村实现“大跨步”,去年收入达1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9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48倍和12倍。“一个村强不算强,一个村富不算富。”张林顺说,2017年起,富裕起来的常口村“以富帮穷”,联同周边常源、元坪、高山坊、陈坊、邓坊5个村组建联村党委,推动党建联建、产业联抓、治理联动,共同致富。

在常口村近百亩的林下种植基地,仿生态种植的多花黄精长势喜人。“林下种植黄精品质好,可谓深山‘黄金’。这片黄精再过一年就可以采收,我们准备在联村扩大种植规模。”张林顺道出今年的计划。

除了林下种植项目,常口联村紧抓生态农业,在邓坊村、陈坊村种植超过200亩的脐橙和甜脆柿,提升村庄造血能力。同时,依托生态优势,联村党委将联建村纳入环常上湖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规划,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目前,森林康养步道已经修至陈坊村,逐步串联起金溪沿岸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2021年,联建村村集体平均收入为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分别是2017年的1.6倍、1.7倍。去脐橙基地摘果、包装,去研学基地食堂做饭……一有空,常口村村民孙桂英就去周边的企业帮忙。“只要有劳动意愿,都能找到活干,一年少说也能赚两三万元。”

“路如果走偏了,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常口为什么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找对了正确的方向。”张林顺说,“我们会沿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指引,继续抓好党建和生态,让更多村子富起来,让子孙后代的‘生态饭’吃得更香。”望着对岸的青山,张林顺信心十足。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黄言亮)

相关新闻
奋力把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以下简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福建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更好担当作为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福建考察调研,谋划...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读者见面会现场热烈

感悟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读者见面会侧记 好书大家一起读,好书第一时间读。6日下午,《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读者见面会在福州鳌峰坊书城举行。 走近书城,高悬的红色横幅“热烈祝贺《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出版...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福建篇 | 闽山闽水物华新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

春耕正忙 春意正浓 祖国各地洋溢着春天的活力

央视网消息:春耕正忙,春意正浓,接下来我们跟随镜头去祖国各地感受春天的活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山东德州武城县的一家粮棉种植合作社托管的2.5万亩小麦,目前,小麦已进入拔节期。当地为所有托管地块建立了档案,并利用遥感卫星,可24小时监测小麦的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