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参加足球培训。
台海网4月16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随着我省全民健身需求“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日前,《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从开放时间到建筑空间,从挖掘用地潜力到鼓励社会参与,从用好到好用,《条例》为“去哪儿健身”提出了硬指标,谋划了新路径,一幅全民健身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市民在福州福道漫步。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资料图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土地一直以来都是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使用、挖掘体育用地,一直是我省探索优化全民健身供给的方向。
近年来,我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思路不断创新,“去哪儿健身”丰富多彩的解题方案,打开和拓宽了我省全民健身的新载体和新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省全民健身财政投入(含体彩公益金)414128.75万元,年人均投入26.38元;筹集体彩公益金106.95亿元,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的比例达到70.22%。“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增体育场地40394个、体育场地面积2964.4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8平方米。
不过,随着全民健身需求“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日前,《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从开放时间到建筑空间,从挖掘用地潜力到鼓励社会参与,《条例》为“去哪儿健身”提出了硬指标,谋划了新路径,一幅全民健身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人们在福州台江智慧体育公园健身。
盘活存量
思路活,场地就会活
每当夕阳西下,位于福州市中心的福建省奥体中心总会迎来健身热潮。跑步、篮球、轮滑、羽毛球、乒乓球……只要你愿意,总会在这里找到一款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福建省奥体中心主任黄和平表示,由于位于市中心,占地略小,健身群众较多,只能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改善健身环境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发场馆智能化管理系统、改造健身步道、修建室外篮球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无论岁月如何更替,这座福建的全民健身地标,始终都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示着全民健身最动人的一面。
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需要及早补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这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一个补短板的过程中,盘活现有场馆、场地存量则需真抓实干、落细落实。
《条例》提出,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打开校门,开放场地,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从家里开车过来只要10分钟,很方便。如果学校不开放的话,附近就没有什么健身的场所了。”市民陈女士就住在龙岩学院周边,儿子正在上小学,她经常会带儿子来学校操场跑一跑。
她认为,目前来说公共体育设施不足是一个基本现状,学校愿意开放体育设施是很好的,作为市民来说就多了一个便利的健身场所,“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2018年,龙岩市政府下发《龙岩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十三五”期间,龙岩市在全省率先把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向社会开放,多达71所,开放率达80%。
而厦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步形成了“有政策、有规划、有平台、有经费、有保险”的开放经验。
在网上注册,购买保险之后,姜女士通过预约来到厦门外国语学校跑步,“之前去健身房跑,价格太贵;在马路上跑,怕不安全;在小区里跑,路面还不平整”。如今,姜女士的困扰已经迎刃而解,“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既提高了综合利用率,又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
从一开始的14所学校试点到2021年底,厦门市开放校园已达到117所。截至今年1月初,全市共有注册人数已超46.5万人,进校的健身市民达255万人次。
厦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不想开、没钱开、害怕开”等问题,通过活用体彩公益金、引入保险保障等,解决后顾之忧,“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助力全民健康、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乃至社区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而且要实现应开尽开。《条例》提出,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加强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并向公众开放,鼓励体育主管部门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公众开放。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许月云表示,可以预见,随着《条例》的落实,我省必将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分割,统筹安排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夯实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