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4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为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重要理念,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多专业、便捷、舒心的生活服务,今年2月,省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关于推行城乡社区近邻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不断完善近邻服务内容,实现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等服务,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
作为加强完善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方法创新,近邻服务以系统、融合、共建、互动、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不仅解决了多方治理主体之间形成有机结构的问题,也提供了解决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机制,是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远亲不如近邻”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破解社区治理居民参与不足难题的现实需求,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有力举措。
据介绍,目前,福建各地均制定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144个省级试点、288个市级试点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通过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等“五助”服务,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用有温度的服务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福州:深入推进近邻服务 探索服务型社区
近日,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近邻党群服务驿站正式启用,为居民群众提供近邻服务地图等六项服务,驿站一开门便吸引不少居民前来探访。
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积极盘活整合现有资源,在统筹小区党员活动室、党建超市线下体验中心等场所的基础上,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推出了近邻党群服务驿站。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志愿者团队和社会组织等三支队伍入驻驿站,为居民群众提供包括四史宣传教育、近邻服务地图、议事恳谈交流、闲置物品置换、食物爱心货栈和志愿积分兑换六项服务。
这是福州市积极推广推行城乡社区近邻服务的缩影,目前,福州市确定了鼓楼区、晋安区作为省级近邻服务试点区,中山社区、锦江社区等15个社区作为近邻服务省级试点社区和汤边社区、建华社区等41个社区为市级试点,有步骤地统筹推进近邻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开展新一轮社区综合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近邻服务,计划打造一批涵盖助幼、助老、助教、助医、助困等近邻服务为内容的服务型社区。
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一核心,通过建强支部、组建联盟、带动辐射,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活络政民关系,“邻”距离服务群众“所急”“所想”“所难”。例如,鼓楼区首创小区“云支部”,发动4897名在职党员通过扫码向小区报到服务,积极认领助老守望、助困帮扶等10类志愿服务岗位,2021年以来完成1200余件实事。发挥党建联盟、党建促进会、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作用,以“党建超市”平台为抓手,推动党建联盟单位与小区互联互建,促进驻地单位与小区党组织结交友邻。全市共组建各类区域性党建联盟152个,通过梳理联盟单位“资源清单”,形成精准对接的“服务清单”,推动社区近邻服务由“独唱”变为多部门“合唱”。
此外,福州市还推进近邻服务阵地建设,最大限度集聚各级各类治理要素、服务资源,提高近邻服务成效。一是打造“政务服务圈”。在社区服务大厅全面推广“错时工作制”“无假日社区”的基础上,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市149个社区建成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承接23个部门下沉的102项服务事项。推广社区“自助办”服务模式,推动“e福州”自助机入驻100个社区,实现临时身份证明申请等107个高频事项自助办理。探索在小区设立睦邻小站,将部分服务职能延伸到小区,就近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居民不出家门口就能享受各类政务服务。二是打造“康乐幸福圈”。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提升行动,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探索形成了以老年文化娱乐课堂为主的“乐学”、以社区活动和上门服务为主的“驿站”、以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家园”3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9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7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92个长者食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厦门:深化“近邻”模式 打造社区服务“厦门样本”
作为近邻服务机制的发源地,厦门将“近邻”作为服务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通过就地就近的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用有温度的服务,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阿姨身体棒棒的,一切都很正常。”在60多岁党员志愿者唐祝英的协助下,80多岁的陈惕影测了血压。她们俩都是深田社区近邻健康小屋的常客,原本不认识的她们,如今就像一家人。唐祝英笑着说,“虽然我住得远,但步行到居委会也就15分钟。来这里当志愿者,是我作为党员的光荣。”
深田社区是“近邻”模式的发源地。习近平同志在厦工作期间就住在这里,留下“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以深田社区为典范,近年来厦门将“近邻”作为服务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将党组织“触角”下沉至城市小区、街巷、楼栋,党员干部下沉到群众中。当来自各行各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同一屋檐下成为“一家人”,社区治理便有了强大凝聚力。
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组建小区党支部,加强社区与物业党建联建,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小区物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动党组织链条向小区全面延伸。全市城市小区1669个,有物业的住宅小区党支部1393个,已组建小区党支部1447个,实现组织覆盖95%,工作覆盖100%。
为了进一步构建党建“大家庭”,解决社区“找米下锅”问题,我市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今年来,全市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20万多名党员融入社区,参与小区治理,破解民生难题8万余件。共建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也到所挂钩社区报到,全市打造出1100多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引入1400多家驻区单位轮值驻点,把民生事项放到群众“家门口”就近办理,实现力量下沉,织密“近邻”服务网络。
为了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便利、持续、专业的近邻服务,厦门依托互联网打造了云端智慧平台,让居民诉求都能实现“一网统管”。如,开设“近邻里”等手机App、社区居委会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拓展手机App视频会议、在线表达意见、结果公示等功能,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议事协商机制,推进社区协商灵活多样。在社区近邻服务机制下,居民行使社区事务当家做主权利,创新了民主自治方式,也打造出基层社区民主制度的微型样板。
同时,创新村级议事协商新模式。农村社区加强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议事协商规则,引导村民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
守望相助搭建起了近邻堡垒。今年9月厦门疫情发生后,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守在一线,筑牢防线全覆盖。居家隔离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会有更多的困难,金尚社区80多岁的陈奶奶独自在家生活,平时由两个孩子轮流照顾。小区管控后,孩子们没法进去,社区工作人员就主动照顾起老人的生活。抗疫宣传单如何发放、执勤路口如何布局、核酸检测如何推进……由镇街包保干部、政法干警、医务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五包一”,筑起社区疫情防控“近邻堡垒”。
今年来,厦门各级民政部门还不断挖掘社区周边近邻资源,用好社会工作、慈善力量、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助推器”。厦门建立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的近邻服务主导力量,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建立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近邻服务辅助力量,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建立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近邻服务专业力量,全市42个街道(镇)均已落实场地并挂牌社工工作站(室)。
凝聚合力,近邻力量更强大。厦门市社区“近邻”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了管理链条,提高了服务水平,打造服务群众新模式。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交出一份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