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1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今年是福建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20周年。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为主体功能,以提供公益性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利用方向,按照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其功能定位与商品林截然不同,一旦被划为生态公益林,采伐便严格受限,也就是老百姓所理解的“不能砍树了”。
生态公益林的出现,意味着林业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也让长期依赖砍树经济的广大林区直面“不砍树怎么办”难题。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林权所有者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价值变现。但要进一步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还需要激发更多市场活力。
位于大金湖核心景区内的泰宁境元森林康养基地,是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
分类经营:砍树经济迎来分水岭
【历史】
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原省林业厅制定的《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福建广袤的森林自此被划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大类。
泰宁古城以西8公里的杉城镇际溪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与森林资源。有赖于此,森林康养基地“耕读李家”被视为乡村振兴典范,频频见诸报端。如今的明星村,却曾因不能砍树而深陷困境。
砍树,是村党支部书记林永胜挥之不去的童年符号。
“每周四下午,村里的小学都要组织学生上山砍柴。”48岁的林永胜说,际溪村拥有2.7万亩林地,其中大部分为天然阔叶林。早年农村产业单一,家家户户靠种水稻糊口,以砍木头维生。村里的砖窑厂是木材的主要去处,“泥巴路边堆满了柴火”。
因生态区位重要,际溪村超过70%的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千百年来村民习以为常的生产方式就此终结。后来的故事不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均耕地不过三四亩的山区村,农业增收潜力有限,越来越多人外出讨生活。原始森林里万物生长,村庄却日益寂寥。
1995年,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原林业部联合颁布《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提出“森林资源培育要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1999年,原国家林业局要求各地开展森林分类区划工作。
2001年,我省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4295万亩,占森林总面积30%以上。
生态公益林,“生态优先、严格保护”是第一要义。除了抚育与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及灾害毁损等极端场景,严格限制采伐。20年间,福建逐渐探索出一套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体系。
在立法方面,《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条例》于2018年11月1日施行。去年2月,省林业局、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调整办法》。自此,福建成为全国少数颁布生态公益林地方性法规并由省政府批准出台相关管理政策的省份。
在管护机制方面,“乡聘、站管、村监督”“村推、乡审、村聘用”等专职护林员管护模式已在全省推行。各地通过绩效考核、正向激励等方式,落实护林员责任,让每一片山林都不被遗漏。同时,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定位导航、5G通信,搭建智慧巡护平台,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管护体系,实现智慧护林。永安等地还引入社会力量,培育第三方森林资源管护公司,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专业化管护。
在森林质量提升方面,套种闽楠、枫香、细柄阿丁枫等珍贵乡土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近年来,松材线虫病愈演愈烈。为此,福建去年开始在全省开展松材改造提升计划,通过更换树种造林或套种混交等方式,改造松树纯林,维护生态安全。
此外,在生态公益林中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在林区进行“禁柴改燃”改革,通过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将未划为生态公益林而生态功能同样重要的商品林统一收储与管护。
不能砍树之后,一系列措施跟进,福建生态公益林草木葱茏,枝叶葳蕤。
“全省生态公益林经营区灾害性破坏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省森林资源监测总站一级主任科员黄传春说,最近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生态公益林平均亩蓄积8.6立方米,比商品林高出1.2立方米,5年间提高1.3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