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强调“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如何对标“双碳”目标,为减排增汇展现绿色担当?近日,记者专访了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成春。
记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石成春: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3060”承诺对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体现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国际竞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也有着重大作用。
记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怎么样的调整?
石成春: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优化能源结构,逐步以水电、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更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批绿色循环低碳示范产业园区,持续赋能高精尖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记者:按照规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近期上线交易。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石成春: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地在探索碳交易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市场准入规则不一、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交易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强碳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发基于林业碳汇等的抵质押产品,通过金融活水激发全社会参与碳汇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但值得一提的是,也要防范碳交易过程的“过度金融化”,避免短期内出现“全面炒碳”的局面,让碳市场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最大效用。(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