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要闻  >> 正文

2021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科普,让科学更抵人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5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走进“国字号”科研院所,探秘一只LED灯发光芯片封装过程;在省科技馆的星空角制作飞机模型;在边远山区聆听一场院士带来的精彩航天报告,通过“科普大篷车”来一次全新的科技体验……眼下,2021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正在火热进行,全省各地展馆、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端出丰富的“科普大餐”,令公众科学热情持续升温。

近年来,我省创新组织机制,激发全社会科普的强劲动力,推动形成普惠创新、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进入新时代,我省科普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如何不断丰满科普之翼,让科学抵达更多公众、更深入人心?

2021年省科技活动周上,孩子们在省科技馆观看机器人歌舞表演。小颖 摄

2021年省科技活动周上,孩子们在省科技馆体验神奇的法拉第笼。小颖 摄

开出“科普大篷车” 建起四级科普网

11.51%,这是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中国科协发布的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比例超过全国10.56%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七位,较上一次调查结果排名前进一位。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途径。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科普工作出了一道难题。实体科技馆闭馆,线下活动难以开展,科普要怎样进行?

“面对疫情,我们通过覆盖全省的科普微信矩阵、科普大屏、科普e站、科普宣传栏等,及时发布准确的科普信息。”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说。

“我们不出社区,在区里的科普e站就能查到疫苗接种知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也能操作。”……在福安市南湖社区科普e站,居民们对眼前的科普智慧云互动大屏赞不绝口。这个科普中国e站是科普活动室的信息化升级版,其阅知移动终端设备,内置万册电子图书、海量高清图片和数字报纸。

目前,我省已建成2800多个乡村(社区、学校)科普中国e站,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还实现省市县和乡村(社区、学校)四级科普信息化管理服务,成为“科普中国”福建传播体系的重要枢纽,这在全国科协系统中属首创。

“要强化信息应用落地,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打造科普移动平台,已建立由70个科普类微信、微博构成的新媒体矩阵;打造“互联网+科技馆”资源,建设H5电子期刊,开发“星际探索”“科普盒子”等PC端和手机端科普游戏。

线上科普平台多样,线下科普也没有落下。在宁德,省科技活动周期间,孩子们可以通过市科技馆的智能机器人、VR等感受科技魔力;在龙岩边远山区,孩子们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体验科技的神奇。

“科普大篷车”是一个流动科技馆,它搭载的是科普展品与科学知识。目前,共有22辆“科普大篷车”常年活跃在全省各地,“十三五”期间行驶里程超过28万公里,开展活动1400多场,服务群众200多万人次。

目前,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科技馆达32个,年接待公众近600万人次。我省建成开放全国科技馆系统首个VR体验中心,流动科技馆巡展实现全省全覆盖。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开展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建设。此外,全省还建立3000多个科普网络书屋、覆盖61个县(市、区)。

孩子们利用微型机床,对木工模型进行设计和加工。小颖 摄

省科技馆的“小茉莉科学工坊”吸引孩子们DIY。 小颖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与福安一中学生们畅谈。 杭宁 摄

专家院士齐上阵 倾斜农村全覆盖

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科普资源较为缺乏,如何让优质的科学知识触达他们?对此,我省大力引导科普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我没什么大志,我只想让中国人都有饭吃!”……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福州第七中学作了一场题为《人生与“稻”路》的科普讲座,拉开2021年福建省“科普希望行”活动序幕。

这项活动重点依托两院院士、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高校教授和全国各项赛事优秀指导教师组成的大师报告团,一周时间里,分赴三明南平、宁德等地14个县(市、区)的68所中小学校,惠及全省1.55万名中小学生,实现老区学校、边远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学校和随迁子女学校全覆盖。

此次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受邀深入蕉城、福安、寿宁等地做航天报告。他表示,要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多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通过他们带动一个家庭科学素养的提升。

据悉,我省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百场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近三年走进城镇学校231场、农村学校114场,实现我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全覆盖。

在农村地区,除了针对孩子们的科普教育,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也很重要。

福安松罗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郑柯发是葡萄种植专家,2014年初,福安市科协在松罗乡成立“郑柯发科普工作室”。村民想对果园进行技术改造,郑柯发便拿出自己的成功改造方案;村民想学习防治病虫害的知识,他拿出农事日记讲解。工作室还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松罗乡授课,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这个工作室推动福安培育出科技示范户1700多户,带动松罗乡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惠及全乡1.5万多名农民。

“现在正是葡萄花开的季节,花期管理有何奥秘?”在近期的《乡约科普》节目里,由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雷龑讲授的葡萄花期管理关键技术,受到果农青睐。

与郑柯发手把手教农民种葡萄不同,雷站长讲述的葡萄种植技术,通过科协系统建立的科普传播矩阵同步推送。这个“空中课堂”是省科协于去年创设的惠农科普视频节目,分布在全省的近5万名科普信息员可随时接收、转发,让实用的农业技术真正传播到农民手上。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通讯员 欧婕

相关新闻
【每日一习话】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习近平: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这段话出自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于挽救国家危亡而起,因挺立民族脊梁而兴。中国科学界,天生蕴藏着浓烈而深厚的爱国主义基因与情怀。 激流争溯,不进则...

福建“科普希望行”启动 院士下乡开讲人生“稻”路

人类是怎样演化的?宇宙到底有多大?中国的空间站要如何建设?”这些“未知”的问题,对于乡村学校的孩子来说,答案似乎距离他们更“遥远”……   2021年福建省“科普希望行”系列活动10日在福州启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等15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服务团...

第一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论坛暨「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开幕

台海网讯 日前,第一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陈昌生、厦门市科协副主席林秋松、厦门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吴国梁、集美区副区长李大出等嘉宾出席仪式。现场院士嘉宾围绕“科技创新赋能海洋新兴产业”主题,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推动海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产业赋能,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本届论坛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厦门市...

登上热搜!福建籍科学家用一辈子为枇杷改名

台海网4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APP综合报道 4月12日,“一位老教授花一辈子为枇杷改名”登上微博热搜。 故事的主人公,是咱们福建籍科学家——林顺权。 跟随镜头,一起走进林顺权教授的故事。 原产中国却被称“日本山楂”? 科学家用一辈子为枇杷改名 莆田仙游书峰,是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