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应该怎么种?
种珊瑚好比插树枝 已经种了6万多株
深圳研究院的珊瑚团队繁育种植的主要是石珊瑚。
珊瑚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珊瑚会排放精子和卵子,然后形成胚胎,发育出珊瑚幼虫,这是有性繁殖。科研人员可以在室内培育珊瑚虫,长大后再种植到海里。但是,这种方式成效低,周期长。而珊瑚无性繁殖有点像种树,可以把珊瑚的枝剪断下来,插到其他地方,先育苗,再移植,这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珊瑚繁殖方法。
廖宝林说:“我们把珊瑚固定在一个托盘里,叫做珊瑚杯,然后在海底搭一个类似于苗圃的架子,把珊瑚杯固定在上面,或者固定在礁石上。这是我们培育珊瑚的一种方式,培育好了之后,就移植到海床上。种植的方式也有好多种,如钢钉种植法、胶泥种植法、钻孔种植法等。根据各个海区的海底情况,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办法。”
廖宝林所在团队2009年在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种植珊瑚,2014年在深圳培育种植珊瑚,12年来,已经种下超过6万株珊瑚。
在水中作业的廖宝林
水下作业不可控因素多
拧一个螺丝要花半小时
珊瑚种植虽说像种树,实际上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深圳海域水下能见度不高,经常伸手不见五指,水下作业的操作难度非常大。“我们在陆地上打个孔很容易,在水下就很难。遇到海况不好的时候,还没工作几秒钟就被水流冲走了,得用半天时间才能游回来,趁着没有水流的那几秒钟空隙抓紧打钻。有时候用了半小时都不一定能拧好一个螺丝。”廖宝林说。
现在虽然可以使用机器人来辅助工作,但是机器人也有特殊要求,需要考虑到海浪和浮力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珊瑚种植很困难。因此,他们在每一次进行水下工程作业之前,都要对方案进行严密的推敲、设计和讨论。
种珊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后代享受到本应属于人类享有的生态环境
深圳研究院珊瑚团队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年一次的珊瑚普查,目前已经连续做了15年,涉及全国各地,其中在广东做的普查最多。珊瑚普查还有一定的科普性质,很多工作由志愿者来完成。
“我们要求是持有进阶潜水员(AOW)以上的资格证,潜水经验至少在30瓶气瓶以上,心理素质比较强。另外,志愿者要有很好的中性浮力,能在水下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否则有可能碰坏珊瑚。珊瑚普查的志愿者特别积极,大家都非常喜欢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基本上名额一放出去,在几分钟之内就报满了。”
从去年开始,珊瑚普查活动还通过微博、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线上直播。这些年来,保护区建设得到完善,每年都实行休渔期,完善了法律制度,加强珊瑚保护的宣传,通过实施多种措施,人们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深圳也成为一线城市里唯一一个拥有良好珊瑚生态环境的城市。
廖宝林说,广东海大深研院的珊瑚团队已经做了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出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相关技术相对领先。他希望能够成为海洋生态事业的引领者,可持续地把这项工作做下去,找到更有效的恢复近岸生态环境的手段,让后代能够享受到本来应该属于我们人类享有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我相信未来一定可以。”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