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快一秒的110
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
快,是“110”的生命线,
面对瞬息万变的案情,
出警,贵在快!
“漳州110”创建初期,
人手少、装备更差,
为了能做到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第一任大队长想了很多土办法,
为了夜间动作快,
大家睡觉不脱衣、不脱裤、不脱袜;
当时值班室在三楼,
跑楼梯下来需要55秒,
他还自费买了一根粗竹竿,
从一楼竖到三楼,
大家沿竿滑下只需要5秒。
硬是靠着这样的土办法,
“漳州110”的民警们不停地拼时间,
一分钟一分钟地抠,
一秒钟一秒钟地省。
第五任大队长李海宁说起
十几年前自己刚从警时遇到的一起警情,
仍然心惊肉跳。
那是一起夫妻吵架的报警,
民警们刚接近现场时,
就远远地看到一个男子
正朝着一名女子挥舞着刀,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千钧一发的时刻
民警迅速制服了这名男子。
虽然是有惊无险,
但男子挥刀砍人的画面
像是开启了循环播放模式,
在李海宁的脑海里一遍遍地重现着。
每重现一次,
都令他脊背发凉、唏嘘不已,
“万一再晚那么一小会儿,
就那么一两秒钟,
一条鲜活的生命可能就在眼前消失了……”
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
也许意味着金钱、意味着效率,
然而对于警察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
就是肩上的责任,
就是百姓的安危,
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漳州110”在1990年建设之初,
就建立了打击街头犯罪的快速反应机制。
1996年5月,团队又创新探索出
路面巡逻加接处警结合的工作模式,
进入2000年,
“漳州110”在“快”上更进一步,
实现了巡逻和指挥分离,
把原来110接警台剥离出来,
成立了110指挥中心,
形成了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
以巡特警为骨干,
多警种协同作战、
有机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最让民警们着急的是,
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到到了小区里面,
因为楼幢编号的不连贯,
在找具体几号楼在哪里上白白耗费大量时间,
如何解决这最后的一百米,
成了“漳州110”心中最棘手的难题!
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用最笨的办法!
时任“漳州110”第三任大队长许佳
带领队员们,
一趟趟去每一个小区里摸底,
手工画出警区图,
把小区出入口、楼号、楼层标注清楚,
人手一份、时时刻刻默记在心,
他们硬是用这样的笨法子,
做到了在接警的第一时间,
迅速判断出几号楼在哪个位置,
从小区哪个门进入更快一些!
解决了最后一百米,
还能在哪个环节上更快一些?
随着“漳州110”的发展壮大,
民警们又想到了新办法。
2016年7月,
他们又建立“四警四化”警务机制,
把漳州市区45平方公里
细化为11个警区,
每个警区的区域变小了,
每一个警组巡逻的频率就增加了,
出警的间距距离大大缩短了,
很多群众在报警时惊讶地发现,
110报警电话刚挂断,
24小时巡逻的警察就来到自己身边了!
时至今日,
第一时间到达老百姓身边,
第一时间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依然是每一位“漳州110”民警
持续研究并攻关的命题。
然而,仅仅做到“快”是不够的,
真正成为“人民的保护神”!
110不仅要快,
更重要的是还要“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