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前面
还有“人民”二字
引领全国建立110报警服务台
和快速反应机制。
七个人、三支枪、一辆三轮摩托车,
大家穿上迷彩服、戴上红袖标,
就这样,“漳州110”出发了。
1990年10月23日的凌晨,
一位孕妇马上要分娩,
“漳州110”接到报警后,
迅速赶到现场,
及时将孕妇送进医院;
1990年11月24日深夜,
水泥厂的一名女工发现有陌生男子尾随,
不敢独自回家,
便打110报警请求帮助,
队里立即指派一名警察护送她回家。
这两次出警让很多
漳州老百姓为110报警服务台叫好,
却也让很多队员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警察就是要破大案的,
就是要抓坏人的,
这些事情怎么是我们去做呢?”
身为警察,到底应该在
老百姓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漳州110”的民警们展开了一次大讨论:
“假如产妇是你妻子,你送不送?”,
“假如女工是你的妹妹,你帮不帮?”
在一次次观点碰撞后,
大家达成一致观点:
“警察”前还有“人民”二字,
打击犯罪是警察的天职,
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人民警察的宗旨。
1991年的1月5日,
福建省漳州市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
“漳州110”竟然在电视上做起了广告!
110给自己打的广告很直白:
“漳州市民有困难,
需要得到警察帮助的
均可拨打110……”
远亲不如近邻,
近邻不如“漳州110”。
从那以后,
110这个救急又救命的号码
迅速深入人心。
街头犯罪,打架斗殴,邻里纠纷,
110迅速成为漳州老百姓最信赖、
拨打次数最多的电话。
1995年,“漳州110”巡警吴荣辉和队友
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一个车祸现场,
看到一名群众倒在路边,
伤势非常严重,
额头被撞得凹了进去。
“我们把他抬上三轮摩托车,
我紧紧把他抱在怀里,
队友开车一路向医院狂奔,
最后听到医生说把他救活了时,
我和队友抱头痛哭。
那种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成就感,
那种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
是无以名状的。”
时间在变,
戴着红袖标的“漳州110”
24小时守护老百姓,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有变。
图侦中队队长王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10在巡逻的时候,
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拿着一张小纸条,
拉着戴红袖标的民警说:
孩子,你能不能帮我找找这个人,
他也有跟你们一样的红袖标。
民警一看纸条,上面写的是
“漳州110”一中队吴海雄的名字,
原来是在一年前,
这位老人在市区迷了路,
是正在巡逻的小吴把她送回了家。
她拽着小吴要求他写下名字和单位,
说要等她的孩子回来后当面感谢。
再后来,她在路上只要看到警察,
都会把纸条拿出来问:
“你认不认识吴海雄。”
不管是老一辈的吴荣辉,
还是新时代的王微、吴海雄,
令每个戴红袖标的“漳州110”的队员
最骄傲自豪的是,
每当自己走在漳州市街头,
老百姓都会对他们点头或者微笑,
这些动作很简单、也很朴素,
但在那一刻,大家心里不只是温暖,
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人民警察”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的
一份神圣的使命,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