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5日讯 据闽声传媒报道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此次广东之行,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生”,是此次的重点行程。广东之行第一天,他就来到了位于粤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而朋友圈也被一条关于工夫茶的视频疯狂刷屏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来源:新华视点)
关于工夫茶,人们更多的会联想到潮汕工夫茶。的确,这是鲜明的潮汕文化符号之一。其实,工夫茶的发源地并不在潮州,而是在福建。而且,潮汕与闽南山水相连,语言、建筑、风俗、宗教、饮食、生活习惯都大致相同或相似,算得上同根同源。更重要的是,潮汕与闽南两个地区的人都有经商的传统,并且大多旅居南洋一带,成为著名的侨乡。
从一杯工夫茶说起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然而,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工夫茶之源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武夷茶(武夷岩茶)之为工夫茶,既因制作之法见工夫,也因泡饮之法有工夫,二者相互缠绕,不分彼此。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可以说,潮州工夫茶与福建工夫茶是一脉相承的。
潮汕的根在福建
尽管潮汕与闽南分属于粤闽两省,但是,不论是自然山水,还是人文文化上,两地是同根同源。
潮州广济楼
事实上,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数都来自福建,与闽南人一样自称河洛人。当然这一称呼在现在已十分少见,除了老一辈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中原移民由闽入潮汕,主要有三次,即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因为福建地少人满,不少先民继续往南迁徙到潮汕地区。可以说,潮汕和闽南本身处于同一个文化圈内,二者的紧密程度可以用兄弟关系形容。换句话说,潮汕根在闽南,闽南根在中原,潮汕人大多是福建移民的后裔。
闽南民居(上图)与潮汕民居(下图)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就曾说过:“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就是因为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莆田人开始移民到潮汕。
李嘉诚曾表示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
由于两地语言非常相似,潮汕话更是中国八大方言——闽南语里的次方言。潮汕方言应该说跟福建漳州、泉州与厦门的方言,同属于闽南语系。
潮汕和闽南两者都有着敬祖重祀的传统,而且其安土重迁观念基本上等同,这种联系或许在当地人看来并无特别之处,但放眼全国或者周边,二者的相似几乎可用同俗来形容。
潮汕传统跳火堆(来源:搜狐网)
茶是浓浓的乡愁
闽南和潮汕地区,都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闽南一般是指厦门、泉州、漳州三市,这里是福建经济最发达地区,被称为“闽南金三角”,都是福建有名的侨乡,其中以泉州最多,有700多万人,占全省华侨总数60%以上。
泉州洛阳桥
潮汕地区位于闽粤的交界处,包括汕头、揭阳、潮州和汕尾四市,总人口约1500万。潮汕地区文化、习俗和语言相通,潮籍人士四海为家,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感。
潮州广济楼
潮汕和闽南地区的华人华侨主要是聚居在中国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这些地区同属于大中华文化圈,传承与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敢闯敢拼的特质。早在明代,同属于沿海地区的两地百姓,就善于经商,下南洋讨生活,到异国他乡闯荡。在他们的行囊中,必少不了一包家乡茶。因为,从早泡到晚的茶,是闽南人潮汕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
从早泡到晚的茶,是闽南人潮汕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
如同饥来吃饭困来眠,泡茶喝茶是他们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为人处事的智慧。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茶是故乡浓。纵然背井离乡,工夫茶是他们戒不掉的乡愁,并伴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布四海。在两地侨胞聚集的东南亚地区,街市上随处可见百余年历史的老茶行,就连包装也依然保留着古早的纸包。
古早味十足的纸包茶
曾经,故乡茶和亲人们的千叮咛万嘱咐,一起被装进了行囊,然后挂帆而去,驶向未知的南洋。茶是慰藉,也是他们的生计,并在代代相袭中,成为游子牵系家国的情感纽带。(来源:闽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