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唐卡漆画,闽韵流淌在高原
台海网8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两周前,福建省艺术馆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闽藏漆画技艺培训班结业仪式暨学员成果展,在昌都举行。10名藏族学员完成的20幅唐卡漆画作品,在该市博物馆惊艳亮相。
唐卡,指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宗教特点,是西藏文化的奇葩;漆画,则是从依附于工艺美术脱胎成为纯艺术的架上绘画形式,具有婉约庄严、神秘深邃的东方审美特质。这两种似乎相隔遥远的绘画艺术,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第一次试水 “我想把民族的艺术发扬光大”
很多年后,人们谈起唐卡漆画,便会想起仁青郎加。
今年20岁的他,出生于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里土村,从小就跟父亲曲英江村、曾祖父嘎玛德勒(国家级传承人)学习唐卡绘画。曲英江村有20多名徒弟,都来自贫困家庭。唐卡,成了这些孩子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去年底,福建省艺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在厦门举行,仁青郎加成为西藏唯一参加研修班的学员。当他第一次看到漆画艺术名家苏国伟的惠安女主题作品时,便深深地爱上了漆画艺术。
有位在西藏、福建均工作过,对唐卡及漆画有着深入了解的领导曾与福建省艺术馆探讨:能不能尝试将唐卡和漆画相结合,将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昌都?
“你想学农民漆画还是唐卡漆画?”面对培训班老师的提问,仁青郎加选择了唐卡漆画:“我想把民族的艺术发扬光大。”
今年1月,经过研修班的40天培训,仁青郎加创作了唐卡漆画的第一幅作品《指小路尊者》。“这幅作品,我给自己打60分。”他说,“老师教会了我漆画的工序和技艺。但是,按照自己的创意,将这些技艺巧妙地与唐卡作品相结合,我仍有待提升。”
不久后,他又创作出第二幅唐卡漆画作品《黄财神》。这幅作品还被推荐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乡野漆彩——中国农民漆画巡展”日本东京站的展览。
第一次培训 从一个人的试验到一拨人的实践
仁青郎加的试水,让人们看到唐卡漆画的前景。
上个月,闽藏漆画技艺培训班在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开班。培训班选取昌都市10名唐卡艺术传承人和唐卡画师为培训对象。这也是对唐卡漆画艺术的第一次集体培训。
唐卡和漆画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融合后又有怎样的新魅力?面对学员们的疑惑,培训班导师、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朱莉燕一一道来。
“从颜色来说,唐卡和漆画的颜料都取之于矿物色,但胶的使用却是不同的。唐卡用的是牛骨熬的胶,而漆画用的是漆树的枝叶熬的胶,具有很强的耐酸性、耐腐蚀性,且有一层光亮的保护膜。所以,唐卡偏哑光,漆画更明亮。”
“在绘画语言上,唐卡是从中国工笔重彩研发而来的,主要采用渲染、叠加的手法;而漆画在此基础上,还有研磨、粘贴、镶嵌等技法。漆画的技法,会让唐卡在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和材质对比感上有更丰富的展现。”
……
35天的培训,导师教导学员根据唐卡作品中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案,采用不同的漆画技法去展现。很多学员每天从早画到晚,没有一天休息。最终,每名学员各完成2幅唐卡漆画作品,顺利结业。
此次培训,仁青郎加主动担任助理教师。他很开心地看到,唐卡漆画由他一个人的试验,变成了一拨人的实践。
第一次设展 播撒了种子,期待生根发芽
学员的20幅作品,在昌都市博物馆展出至8月25日。这也是唐卡漆画主题的第一次作品展。其中2幅作品,还将被该博物馆收藏。
走进博物馆,学员央美泽仁正向参观者介绍他的一幅作品。记者注意到,画作中的神兽的主体部分都是蛋壳镶嵌的。
“光贴蛋壳,就花了四五天。”央美泽仁介绍,蛋壳需要掰成一小片一小片来镶嵌。由于造型本身有明暗关系,明的地方蛋壳稍大块,暗的地方蛋壳更细碎,交接的地方就要用刻刀来过渡。“蛋壳的镶嵌,本身更有立体感;蛋壳的裂纹,又有画面的装饰感、皮肤的纹路感;蛋壳的白色,又跟画面内其他颜色形成强烈对比。”
学员嘎松拉加的作品前,也有不少参观者驻足。
“底板本身是黑色的。我先上一层透明漆,然后盖铝粉,再用透明漆盖一遍,最后用刷子研磨,有的地方白一点,有的地方比较暗,有的地方全黑,这样背景色看起来更斑驳,和主体的红色搭起来,也更有空间感。”嘎松拉加介绍自己的创意。
“漆画艺术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全国美展都有专门的漆画展区,全国许多省份都有漆画艺术团体,但在西藏,这还是一块空白地。”看着学员们的作品,朱莉燕露出欣慰的笑容,“唐卡漆画的融合,在西藏播撒了种子,不久将会生根发芽。”
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昌都市文化局非遗办副主任唐顺枝表示,从艺术的市场化角度看,漆画元素的融合,让传统的唐卡有了新的市场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将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经验嫁接到昌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