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红军墓群。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标记着一座红军墓。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1343座先烈遗存,共同站成一座永恒的军阵。新华社发
台海网4月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爷爷,我来看您了。”面朝群山,潘迪渊为迟来的祭奠深深鞠了一躬。细碎的雨点敲打竹叶飒飒作响,微风轻拂,1343条红丝带在翠竹间飘动,一刹那,春山无语,天地含悲。
为了这场祭奠,潘迪渊和父亲跨越闽赣,寻觅了几十年。父子俩寻找的潘骥,是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在一场反“围剿”斗争中牺牲后,长眠于武夷山的张山头。
在张山头千余亩山林里,1343座无名红军墓冢不见墓碑,只垒三块砖石,每根系着红丝带标记数字的竹片下,便有一名红军战士长眠。
一抔红土寄哀思,落叶终须归根。清明前夕,潘迪渊带着张山头的一抔红土回到江西余干的老家,葬在父亲的墓旁。这一次,潘家人终于团聚,不再分离。
两代人的执念
潘家父子住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小县城四面环水,只能坐船外出。打从潘迪渊记事起,在小镇卫生院当中医的父亲每年都要外出寻找祖父潘骥。
“为了找爷爷,父亲曾连续走了好几天的路,饿了找人家讨点东西吃,渴了就近找水喝。”潘迪渊说,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参加了革命,早年因信息不通畅,父亲始终打听不到祖父的消息,但他不曾停下找寻的脚步。
“落叶归根,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把你爷爷找回来。”父亲常和潘迪渊说这句话,这份执念深深触动了他。
上世纪80年代,远在台湾的堂伯与潘家取得联系,认为祖父潘骥有可能已牺牲。顺着这个方向,父子俩四处翻阅史料,在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中找到了祖父的名字,“团长潘骥同志(他是余干人……)就在攻土屋时,被敌弹打破了全个嘴巴,抬回来待了三天就牺牲了”。原来,1931年闽北苏区局势紧张,红十军教导团第一营营长潘骥调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投入激烈的反“围剿”斗争。在“梭驼扬”的一次战斗中脸部被敌方射来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潘骥牺牲的地点“梭驼扬”成为父子俩找寻的唯一线索。揣着这个地名,潘父去了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却始终无果。“父亲说,他不知道还能找到什么时候,但只要有一口气,就会一直找下去。”潘迪渊说,他18岁那年,父亲与其口头约定,父子俩一定要找到祖父牺牲的地方,带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