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援疆干部和当地村民一起包饺子,准备“百家饺子宴”。 牛国华 摄 |
春节将至,本报记者走进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感受这一“闽疆生态文化村”的年节气氛。
1月17日,一场“闽味”春晚在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火热上演。
当天,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等媒体记者赴现场采访。18日19时17分,新华社客户端在“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去新疆乡村看一场闽南味儿“春晚”》,一小时点击量超过49万,在第二天早上9∶29突破100万点击量。
二十里店村有何魅力,能吸引众多媒体云集报道?
边疆小村年味浓
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面积10.8平方公里,351户1283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人民共同生活在这里。
福建路、宁德路、龙岩路……乍见这些路名,还以为地处福建,而这里却是一个边疆小村。走进二十里店村,火红的灯笼透露着浓浓年味。由千余张村民笑脸组成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九个大字,熠熠生辉。乐声、歌声、欢呼声,点燃了乡村的年节气氛。
这里是福建援疆重点打造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示范村——“闽疆生态文化村”。受益于援疆政策,过去的一年间,村里变化巨大。而出力最多的,就是来自福建的援疆干部。春节临近,村民早早谋划这场“闽味”春晚,向援疆干部表达感激之情。
数张长条桌一字排开,大红纸张铺开,春联“福”字写起来。受邀专程赶来的10位书法家挥毫泼墨,将351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和“福”字送到村民们手中。福建援疆干部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贴春联,挂灯笼,装扮院落,与村民一起迎新春、纳新福。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8岁的努尔丽拉·哈力拜克和小伙伴沈余荣欢呼雀跃,大声读着春联上的字。
喜庆的氛围中,村民们心头涌动的是幸福和感恩。
日子越过越红火
二十里店村二队队长穆太力普·穆沙家厨房传来锅碗瓢盆“交响曲”。原来,几位福建援疆干部和村民正一起忙着包饺子。
这是村里的“百家饺子宴”。援疆干部们早早地买来羊肉、白菜、韭菜等食材,全村妇女齐上阵,洗菜、剁馅、拌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孩子们在大人堆里穿梭嬉闹,大人包着饺子聊着天,有说有笑热热闹闹。
80岁的吐尔逊·胡沙依提笑弯了眉。他开心地说:“我在村里过了一辈子,之前全村还没有在一起吃过团圆饭。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8年,福建省投资700万元,改建全村29条总长10.6公里的巷道,过去的土路全部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实施沥青硬化,极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带动了人流物流。而在村里四条主干道上实施建设的长约4公里的闽疆文化长廊和道路两侧的文化墙,则愈发让村民感受到环境的美化。
如今,平整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了,卫星工厂开工了,打馕合作社品牌创建了,庭院经济也将蓬勃发展起来……在福建援建下,从落后村到示范村,二十里店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44岁的阿合买提·玉卢苏加入打馕合作社两个月了,每天打馕1200个,一个月下来能挣上万元。他说,去年10月,村里建起了打馕厂房,成立了手工馕加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日打馕6000个,产品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月创造经济收益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