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答卷 新华社记者 林超 吴剑锋 东海之滨,莽莽林海,构筑起一道覆盖近千万公顷的绿色屏障。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福建省两年来已组织实施了37项改革,形成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改革答卷:2017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5.8%,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与新兴绿色产业的双重带动下,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达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万元,居全国第六位。 绿色发展,新旧引擎齐发力 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7.3%,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南平大山深处的生态产品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南平市从优质农产品入手,统一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宣传推介、营销运作,于7月底公布了首批授权使用公用品牌“武夷山水”的企业,包括茶、食用菌、莲子等34类产品。 “今后将做好‘绿色+’‘文化+’和‘互联网+’的文章,让‘武夷山水’这一公共品牌活起来。”南平市相关负责人说,南平市如今已规划了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确定了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发展项目。 大山里沉睡的绿色资产被唤醒,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正在路上。 三明钢铁厂排污问题曾让不少市民苦不堪言,如今三钢主动淘汰落后工艺,关停落后产能,近两年环保投入就高达5亿多元,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同时,设备运行效率也提高4%,新产生效益约7亿至8亿元,实现了“增产不增污”。 福建省发改委总规划师林向东说,近年来,福建对电力、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能效、物耗监管,为新旧动能转换留出容量空间。 数据显示,仅2017年福建省就取缔“地条钢”产能535万吨,完成煤炭去产能244万吨,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4.5%。 绿色,不仅是福建的发展指挥棒,也是经济新引擎。7月,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百度公司联合推出的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巴士“阿波龙”,成为全球首款正式量产下线的纯电动L4级无人驾驶客车,福建汽车产业有了“弯道超车”的底气。 “福建正在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林向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石墨烯、稀土等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5%。 |

台海网8月3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雄敏 通讯员 王凯瑛 黄冰丽 文/图)导报记者昨日从漳州市有关部门获悉,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决赛将于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长泰县的林仁凤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进入草柳藤编织项目决赛的选手。 据悉,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