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船开进罗源湾,准备放流大黄鱼苗。
每年6月6日,全省各地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志愿者积极参加增殖放流活动。
台海网8月17日讯 据福建日报道,“江河湖海,年年有鱼”——很多人对我省增殖放流公益活动的这句广告词耳熟能详。
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除了每年的定时禁渔,还需要人工增殖,一手抓禁渔,一手抓放鱼。
人工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其意义巨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4年以来,通过创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生态补偿、企业捐赠、个人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我省筹措各类增殖放流资金超过1.1亿元,放流总数量超过140亿尾(只、粒)。
晨曦中,730万尾大黄鱼苗放归罗源湾
8月7日清晨,朝阳照射在罗源湾,海面上波光粼粼。狮岐海域驶来四艘船,装载着1.5亿尾日本对虾苗、730万尾大黄鱼苗。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罗源县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给退养后的罗源湾补充渔业资源,优化海洋生态环境。
跟随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翁祖桐,记者上了准备放流大黄鱼苗的活水船。翁祖桐介绍,大黄鱼苗离不开活水,运输多采用活水船,保持活水舱与外界不间断换水,提高运输成活率。放流时,三名操作人员配合默契,一人在导流槽口接上导流管、打开闸板,两人同时拉起渔网,把鱼苗赶入导流槽,放流入海。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李颖在现场督导放流过程,她身在活水船上,眼睛却瞄向放流虾苗的三艘船,不时高喊:“虾苗袋尽量放低点,靠近海面放流,小心轻放!”快收工时,李颖看见导流槽里还滞留几只小黄鱼苗,就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放到海里。小鱼苗一到水里就欢快地游起来。
放流结束,当船驶离一段距离,记者回望放流海面,发现刚放流的大黄鱼苗汇聚成群。翁祖桐笑着说:“大黄鱼喜群居,它们在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