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在公众的视野还聚焦PM2.5时,臭氧却悄然成为全国不少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空气质量长期保持优良,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去年以来,受不利天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产业分布以及本地污染增排等因素影响,我省臭氧浓度有所上升,成为“拖累”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必须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像抓雾霾治理一样抓臭氧防治。
为有效控制臭氧污染,守护清新福建,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省环保厅日前出台《福建省臭氧污染防控指南(试行)》,从政府及职能部门规划与行动、各地应对措施、企业控制污染前体物路径、公众参与等6个方面作出具体防控部署。期待各地落实主体责任,将工作重心下沉,一企一源一策,精准发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科学的治理手段,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清新福建”这块金字招牌更加亮丽。
日前,省环保厅已给各地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印发6章32节6万多字的《福建省臭氧污染防控指南(试行)》。《通知》要求,各地应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好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实施全民共治。构建完善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实施监管和行业指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臭氧污染防控体系,提升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遏制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继续擦亮“清新福建”金字招牌。
实施综合治理。根据本地区产业、地形、气象、污染类型等特征,开展基础研究,精准把握臭氧污染防控重点。要优化重点产业的布局,严格环境准入,避免涉VOCs和NOx排放的建设项目交叉布局,实现源头预防;要全面排查清理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分类整顿,并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实施协同减排。坚持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相结合、VOCs及NOx相协同,按科学比例削减臭氧前体物。强化工业源治理,推进石化、化工医药、工业涂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加强移动源控制,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替代,督促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严查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减少城市面源排放,深化餐饮、汽修、干洗等行业的整治,推进建筑、道路涂装作业的绿色化。
实施科学防控。根据我省臭氧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的实际,完善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打通从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污染管控、督查落实到评估提升的各个环节;特别要根据不同季节主导风和主要传输通道,分析研判大气污染态势,利用定点和移动式大气环境监测设施和生态大数据,识别重点管控的区域和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管控。
《指南》指出,当预测可能发生臭氧轻污染天气,各地在强化工业源管控的同时,应减少机动车排放和面源污染。
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在早晚高峰时段,在城区拥堵路段增加警力,加密沿线道路巡查频次,加强道路通行疏导,减少因机动车拥堵等候造成的VOCs和NOx排放量。
落实面源污染控制。控制重点区域高温时段的沥青铺路,建筑工地和道路喷涂作业;查处露天焚烧垃圾行为,减少对绿化带及树木林带喷洒农药、使用化肥或其他产生VOCs的行为;增加市区主干道(含绿化带、行道树)的清洗和洒水作业频次。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市按照VOCs与NOx减排比例2:1的总体要求,三明、南平、龙岩市按照VOCs与NOx减排比例1:1的总体要求,通过管控,有效削减臭氧前体物排放量,实现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5/09/content_1104930.htm?div=-1
原文标题: 防控臭氧污染 呵护清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