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除贫困因子
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引进产业等,这些精准扶贫方式,都可以迅速发挥立竿见影的扶贫成效。代表委员们认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能止步于脱贫,还要真正根除贫困因子。
首先,除了“短平快”项目之外,还需要配合一些长久性项目作支撑。其核心是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帮助贫困人员“换脑子”“变思维”。
省工商联建议,除了依托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机构展开教育培训,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劳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贫困户的联动,有针对性地让贫困人员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对开展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较好的企业,应及时落实应享受的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险补贴,鼓励更多企业开展就业培训。
其次,要避免贫困“死灰复燃”。
“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占近40%,在返贫的贫困户中,因病因灾返贫的,更是占到近90%。”省人大代表、泉州市农业局扶贫开发与山海协作科科长黄亚洲表示,进一步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再出现返贫现象,是下阶段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黄亚洲主张建立多层次的健康扶贫体系,以解决“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医疗费用问题。进一步探索设立医疗保障兜底专项资金和医疗保障应急周转金,用于贫困户医疗费用的兜底保障和转外住院治疗时医疗费用的先行垫付。
省政协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献祥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贫困对象门诊医疗费用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报销额度,将新农合目录外的医疗费用支出纳入省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范畴内,并全面落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一站式”结算。
要提高脱贫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进考核监督,加强动态管理,构建稳定脱贫、有序退出机制,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国务院扶贫办考核评估司分析了目前存在的脱贫质量不高问题:一些地方把预期收入算为实际收入,搞“算账脱贫”;一些地方搞突击脱贫;一些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没有实现就“被脱贫了”。
代表委员们建议,应当逐步完善现行的考核退出标准,比如增加“贫困户是否掌握了一技之长”“内生动力足不足”等事关脱贫稳定性的指标权重,倒逼提高脱贫质量。
省人大代表、龙海市港尾镇卓岐村党委书记王俊欣分享了龙海的经验。去年,龙海财政系统在全市推广了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党政OA系统、财政信息一体化系统和国库支付系统等网络系统,延伸拓展建成。”王俊欣介绍,各单位和群众可通过平台查询包括扶贫资金在内的各类财政资金流向,从而形成有效监管。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吴健明建议,对各部门出台的扶贫政策进行再梳理,完善评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在此基础上,改进扶贫考核和监督机制,提升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增加对基层扶贫干部的正面激励。
此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经决定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六个方面采取九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解决扶贫领域作风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