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2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我所在的福建仙溪果业合作社,2016年下半年开始接纳本村17户精准扶贫户入股,每户每年可保底分红7500元,同时有9人在合作社就业,每月可领到不低于2000元工资。在度尾,这样的合作社已有10多家。”省人大代表、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湘溪村委会主任刘坤泳对当地特产文旦柚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印象深刻。
截至目前,我省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完成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重点再聚焦、措施再精准、保障再强化、成果再巩固。
有望如期完成对人民的承诺,代表委员倍感振奋。他们表示,脱贫攻坚战要确保打赢,而且要赢在高分,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扶贫领域的具体体现。
要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不光要找准项目,还要打开市场通路。然而,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大多处于种植采摘的基础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容易出现产供销脱节。
省人大代表、南平市松溪县庆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金枝就有过丰产而不丰收的教训。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好平台搭建,主动为农民找市场,解决销路短板,实现订单帮农、订单兴农、订单富农。
同样针对这一困境,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建议由农业部门、扶贫部门联合牵头组建市级县级生态农业产业协会,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结,提高贫困户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通过协会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降低农资物质成本,促进增收。
如何提升产业扶贫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省人大代表、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党委书记张文敏认为,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引导构建全套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与产品溯源制度,打通市场通路,做好物流配送……扶贫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应制定标准与规范,并保证其得到落实。“说到底,扶贫最终靠的是具有内生动力的产业与机制,即便扶贫人员与扶贫资金退出,也能保证其自发有序运转,从而使扶贫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
省人大代表、福建春伦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天龙认为,应促进贫困地区土地与资本、绿色生态与工商资本、现代农业科技与农户深度融合,形成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格局。此外,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红利,培育能造血、可持续的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