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在讲台
完成博士学业后,施沛琳的大陆生活并未因此结束。2012年,她以外聘教授的身份,加入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为学生教授闽台闽南语民歌、闽台闽南语戏曲、闽台闽南语电影等课程,同时开设公选课。她希望带领学生通过探究闽南文化在海峡两岸的演变,透视两岸的渊源与变迁。
宝岛来的老师,为闽南师范大学的课堂带来了新气象。除了请学生吃巧克力、绿豆糕,施沛琳还推行无纸化作业。“在教授闽南建筑文化时,我要求学生深入漳州古村落,通过照片与视频,记录下闽南古民居面貌,以及村庄口述史。”施沛琳开设的课程,向来是闽南师范大学的热门。原定100人的公选课,常常出现数百人抢着上的情形。
“来到福建,从生活细节、工作待遇等方面,我都深切感受到大陆对台湾人才的诚意和善意。”对于福建引进台湾优秀教师到福建高校执教的做法,施沛琳表示肯定。在她看来,台湾教师西进,除了促进两岸教育理念的碰撞与互动外,更肩负着增进两岸民众沟通与理解的使命,“让台湾人了解真实的大陆,让大陆人了解真实的台湾”。
施沛琳最近的研究课题《台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该课题呈现的是岛内少数民族为传统文化复兴所做的探索。施沛琳认为,台湾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保护以及商业化探索方面的尝试,对于福建同样有借鉴意义。下一步,她计划研究闽台少数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对比。
“孟孟”走漳州
除了台湾教授的身份,施沛琳还有一个外号,人称“漳州一姐”。“走在漳州街道,我可以连上大部分店面的WiFi,沿街蹭网一整天都不断网。友人来漳,我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向导。”在漳州工作生活五年有余,施沛琳早已融入了当地生活。
在本地自媒体上,施沛琳以笔名“孟孟”,开设了专栏《孟孟走漳州》,重新以记者的视角,记录这座古城的风土人情,挖掘那些尘封的历史。
但凡有台湾友人造访,施沛琳接待的第一站必定是漳州城区的老街。“淳朴的街景与老家台南何其相似。府埕的晓风书屋、青年路的闽南文献馆,在那条老街上发掘出来的康熙字典与三轮车夫的故事,还有瘫痪在床上20年却折纸花维生、乐观坚强的阿玉,以及每每路过就垂涎欲滴的小吃……”施沛琳说,行走漳州老街宛如“行灶脚”(闽南语,字面指走在厨房,意指对某处相当熟悉),“老街的前世来不及参与,却深入了今生。我应该是走过漳州老街次数最多的台湾人之一”。
而在行走漳州过程中,施沛琳也发现了更多闽台缘的例证。去年年初,她在自媒体上记录下了漳州龙海市石码古镇的模样:“这个被称为‘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的古镇位于锦江边上,保存至今的骑楼林立,商店照样活络,人潮与电动三轮车依然驰于小巷古弄里,闽南人为生活打拼的形象,尽显于这些基层的市集中。”
让她没有料想到的是,台湾联合报已退休的同事看到石码古镇的图文感慨万千,“这位祖籍厦门同安的老记者,常常听父亲提及自己从小就跟着阿公到石码做生意。但他从来不知道石码具体位置在哪儿,更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我的图文了却了他的多年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