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福建背倚高山,面朝大海,好景如斯。《山海经》记载“闽在海中”,山的绿色和海的蓝色是福建的天然底色,而发达的海洋经济则是福建的后天特色。
我们的故事,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讲起。
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小海湾125个,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图为被誉为中国最美渔村的福建东山岛澳角村。曾明 摄
蓝色海洋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建设水产千亿产业链
岁末寒冬,54岁的方秀有不少“想不到”。
他想不到自己25年前在老家宁德福鼎创办的企业,如今能够集科研、养殖、销售及精深加工为一体,市值已达1.5亿、净利润2100万、年产鱼5000吨,并在新三板上市。
他想不到在自己多年的努力下,可以突破了高难度的鲈鱼育苗技术,让整个鲈鱼养殖行业的育苗数量由最初的200万尾到今天的5000多万尾。
“刚刚开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方秀说。
方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实从1993年就开始了探索。彼时的方秀把目光瞄准了鲈鱼,从育苗研究开始,试图突破高难度的鲈鱼养殖技术。在福建省及福鼎市党委政府和海洋渔业部门的支持下,方秀请来了包括雷霁霖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数年如一日研究鲈鱼育苗、养殖技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海洋渔业结构要‘从捕捞转向养殖,从初加工转向深加工,从海洋一产转向海洋二、三产,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方秀牢记习总书记提及的“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他在这条路上一直不断耕耘,创业的激情始终没有熄灭。他和他的企业正在谋划一件大事。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牵线搭桥下,方秀打算联合知名央企,打造更加高端的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
在宁德,比鲈鱼更出名的是大黄鱼。宁德素有“中国大黄鱼之乡”的美誉,福建的大黄鱼大多来自此地。“一网打不尽官井鱼……官井洋、半年粮”这句民谚讲述的就是宁德三都澳一年一度“黄鱼汛”时的盛况。
从1985年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在宁德首获突破开始,宁德大黄鱼产业的方向就从捕捞转向养殖、加工,从而带动了大黄鱼产业30多年的快速持续发展。养殖大黄鱼的企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业链从简单到全方面。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主政福建宁德,为了改变闽东地区的落后面貌,他提出了大念“山海经”的发展思路,“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念好“山海经”被宁德的干群作为工作指导,沿海地区农业发展主要围绕海产养殖、捕捞和加工等进行,包括大黄鱼养殖业在内的现代渔业产业成为发展的“主角”。
目前,整个宁德有大黄鱼养殖网箱约30万口,年投苗量约10亿尾,养殖产量达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拥有大黄鱼养殖、加工、贸易等企业上百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20家,出口注册加工厂16家。宁德已成为全国大黄鱼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带动从业人员近20万人,行业总产值达上百亿元。
“下阶段,我们将建立全产业链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建设一批全塑胶养殖渔排、深水大网箱、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规模化种业基地、精深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大黄鱼、石斑鱼综合体和福州渔业生态文化体验馆,形成集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品牌、流通等融合发展的千亿水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