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两岸冰封大门在1987年开启后,由于台湾单方面的人为阻隔,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岸乡亲彼此回家的路,仍需经历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线,往香港或日本绕行。直至2001年,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航线(即两岸“小三通”)正式开通,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的路程大大缩短、便捷性大大提高,两岸交流往来进入新时期。
作为“小三通”开通的见证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办原副主任陈玲回忆这段往事时表示,过程虽然很累很苦,但结果很甜很欣慰,“我自己最大的感触是,这段历史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合则两利、通则双赢”。
只待东风
连江黄岐半岛与马祖在马祖澳互相守望,素有“里山”和“外山”之称,两地乡亲同根同祖,自古以来关系密切。“长久以来同在一片渔场捕捞作业,头不碰脚还碰呢,两地乡亲一直都有渔船靠帮交换渔货、生活用品的传统。”陈玲介绍,晋江围头和厦门大嶝岛等地,与金门也有易货、联姻等传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应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陈玲说,这是大陆第一次提出两岸直接“三通”的主张。但由于台湾当局僵硬的大陆政策,一直无法实现。1992年,福建提出了“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建议。在这个构想的推动下,两年后,金门、马祖方面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两岸‘小三通’最早是由福建有关方面提出来的,是为后来两岸全面直接‘三通’进行的探索。”
陈玲表示,为了推动实现两岸直接往来,福建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斥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较完善的海空口岸和陆路交通网络;福州、厦门两地准备台胞落地办证设施,为台胞通关入境提供便利;2000年,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已颁布的2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中,50多部有涉台内容,9部属专项涉台法规……
“可以说,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当时已经具备了实施条件,只待东风。”
先行先试
2001年1月2日,时任福建省台办副主任的陈玲,一大早就来到马尾区港务大楼,目不转睛盯着江面。
“马祖的‘台马轮’搭载进香团507人,11点30分抵达马尾客运码头;金门的‘太武号’和‘浯江号’搭载180名金门民众,11点45分靠泊厦门和平码头。马祖乡亲早到了15分钟,也刚刚好对上了‘两马先行’……”一连串准确的数字,10多年前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陈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时刻。
“最早双方协商确定的方式是:民间对民间、公司对公司、行业对行业。像类似使用何种频段和呼号、如何提前通知备案等技术性问题,协商非常顺利。但涉及两岸敏感问题,就颇费周章。”
陈玲回忆说,台湾方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曾提出船舶进出港口应按国际惯例挂对方旗。涉及主权事务,福建方面自然坚决回击,表示这是家务事,不容回旋,必须按照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协商。后来,双方讨论了多种方案,最终确定挂公司旗。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并获同意。
随后出现船舶进出港签注问题。“福建有关方面提出另纸签注的做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以说,这是福建在两岸海上直接往来中首创的亮点。”陈玲说。
陈玲说:“回想到两岸乡亲在码头上抱头痛哭、欢喜重逢的画面,看到两岸开启交流30年间,两岸‘小三通’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前行的发展历程,我为曾参与其中,并贡献微薄之力,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