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1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省9个设区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为96.5%(9市1区为96.1%),设区市空气质量从相对较好排名依次为:南平、龙岩、宁德、莆田、三明、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中,福州、厦门分别排名第8名和第9名。全省58个县级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为98.0%,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排名较好的县级城市(自优开始排序)分别是:建宁、周宁、宁化、泰宁、武平、永定、尤溪、清流,以及永泰、将乐、连城(并列第9名);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县级城市(自最后一名开始排序)分别是:泉港、龙海、南安、晋江、平和、惠安、福鼎,漳平、石狮(并列第50名),古田、安溪(并列第48名)。
水环境方面,上半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143个水质评价断面总体水质保持优。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4.4%。12条主要河流中,萩芦溪、交溪、霍童溪、敖江、晋江、漳江和东溪等7条河流的Ⅰ类~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闽江98.3%,九龙江91.3%,木兰溪83.3%,龙江50.0%,汀江77.8%。全省119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18个水源地各期监测值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占监测水源地总数的99.2%。
小流域综合整治是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地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开展综合整治,小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目前已有34条小流域水质实现跨类别提升,其中12条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向好实属不易。
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请看福建怎么做——
推进污染防治 倒逼绿色转型
空气、水、土壤是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为了让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安全食品,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打好水气土“三大战役”,强化源头管控,明确污染防治的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抓项目促治理,去产能促升级,开展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执法督查,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环保项目带动治理,加大环保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5.83%。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142项整治项目,上半年已完成21项。加快推进小流域治理,印发《“小流域综合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方案》、《小流域水环境监测点位设置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全省522条小流域的636个监测断面开展小流域水质监测,重点实施60条以上小流域综合整治,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有效投资13.42亿元,占年度投资的64.9%,34条小流域水质得到跨类别提升,12条消除劣Ⅴ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九龙江北溪等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力度,开展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制定《福建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动实施一批重点VOCs治理重点工程,推进泉港、泉惠等石化基地VOCs综合治理。加快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上半年完成36台,完成率85.5%。推进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上半年全省共淘汰黄标车21125辆,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推进大气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开展厦门及周边的漳州、泉州等地区污染源排查,已完成5100多家企业(单位)调查工作。建立完善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投入5500多万构建完善VOCs、颗粒物、臭氧监测网络,提升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制定土壤污染防治2017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各地市均已出台本地区“土十条”。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治理修复,编制《福建省土壤污染详查实施方案》,完成7300多家企业的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做好农用地土壤详查前期工作,有序推动漳州、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强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出台《福建省“十三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危废规范化管理“达标升级”提升工程。推进综合处置类、工业园区配套类等14个危废工程包项目建设,上半年已开工建设10个,新增危废处置单位5家,提升处置能力5.98万吨/年。运行福建省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对危废产生、经营单位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守住蓝天碧水,一些产业、一些地方会迎来壮士断腕的阵痛,但是在生态环保问题上没有退路,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生态倒逼,一些地方“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环保与发展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