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南平市区曾有好几家民营书店,爱书者众,热闹非凡,蔚成延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是,近年来,在网络购书日渐红火及经营成本不断加大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民营书店或惨淡经营,或寻思退路,陷入了困境化生存,让人不禁生发“哈姆雷特”式的拷问———
民营书店:生存还是消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民营书店的路在何方?
台海网2月24日讯 据闽北日报报道 春天来了,可廖建蔚的心情却有如时下的天气———乍暖还寒。廖建蔚是民营书店“我的书坊”的老板,书店位于市区解放路口,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热闹是别人的,跟他似乎没多大关系。书店少人问津,偶有人进门,也只是翻一翻时尚杂志就踱步离开。“过一段我准备把店关了。”廖建蔚无奈地说。
“我的书坊”已开了10年。“头几年经营状况不错,扣除各项开支,每年盈利尚属可观。”廖建蔚说,那时候南平爱书的人挺多的,几所大中专院校都成立了读书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几家书店把各类图书带进校园,师生也经常来店里精挑细选,采买一些心仪的图书。“看到读者大包小包地把书带回家,感觉真好。”
风光难再。近些年,几所大中专院校先后迁离延城,房租、水电、店员工资等经营成本却逐年上涨,书店经营每况愈下。廖建蔚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时下每月店租3500元,店员工钱1500元,再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至少要6000元打底才能勉强维持,而书的利润约为30%。“你算算看,这容易吗?卖书十年,认识了不少爱书之人,虽有点舍不得,但不得不说再见了。”话语中,廖建蔚透出几分无奈和落寞。
与廖建蔚不同,“小松书屋”老板曹小松选择了“坚守”。而前提是在坚持书店品味的同时,也卖一些教辅书和漫画杂志。“生存第一,品味第二。谁能不面对生活的压力?”曹小松笑笑说。
对延城的爱书者来说,朝阳路上的这家“小松书屋”肯定不陌生。16年前,“小松书屋”一开张,其经营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高品位社科类学术专著就吸引了不少同道中人,口口相传,以书会友。虽然小店面积不大,藏书却不少,“有深度,有品味”,是许多爱书者对小松书屋的评价。
在最初的几年,书店积累了一批老顾客,也正是这些老顾客支撑着书店,而今其中的许多人都已经离开南平。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前来购买报纸,更多的是些购买杂志和漫画的学生。整理着店内台面上花花绿绿的杂志,店主曹小松坦言,原本店里不卖教辅和漫画杂志的,但现在看书的青年人少了,买漫画杂志的中小学生反而占了多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小松说,“新世纪书店”、“新潮书店”、“树人书店”……不仅仅是南平,在全国范围内,当年一度红火的民营品牌书店,如今不少已“退隐江湖”。先是有“书香名片”之称的北京风入松书店歇业,后有上海季风书店、席殊书屋等多家门店关闭,而发展了16年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去年也先后关闭了其在厦门和北京的最后几家直营店。“南平的书店店主都是市新闻出版协会的会员,10年前的聚会我们可以坐满八桌,而上一次聚会,加上工作人员也凑不齐两桌。”今非昔比,曹小松不胜感慨。
一位常在“小松书屋”购书的读者对记者说,“南平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很多人的闲暇时光都被电视、网络占据,原本作为阅读主力军的中青年人,也少有人能静心读书看报,有心读书的学生一族,课业负担又很重,抽不出多少时间。
向左?向右?生存还是消亡?民营书店,徘徊在十字路口……
民营书店期待“春天”
□陈忠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民营书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去年底,中国民营书店锐减1万余家。南平的民营书店也面临相似困境,即便像小松书店那样有志打造“南平读书人理想书房”的民营书店,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虽然还在坚守,也是步步退却,“步步惊心”。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文化灯塔”。各具特色的民营书店在南平曾经风生水起,风靡一时,一些高品位的书籍曾滋养了不少爱书者的心灵,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难忘的情结。而在网络、电子书的兴盛,以及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带来的冲击下,再加上人工、物流、房屋租金等费用的上涨,导致民营书店经营成本大幅攀升。而与国有的新华书店相比,民营书店也难以享受到政策上的“优待”。多重“利空”夹击,导致民营书店日渐式微,也是不争的现实。拿什么拯救你,民营书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民营书店要想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一方面冀望地方政府“给力”,借鉴杭州等一些城市的做法,通过减免税收、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等方式,为民营书店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民营书店自身也应不断修炼“内功”,探索多元化的经营之路,努力提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生存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