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聚焦  >> 正文

挺进南极,“福建造”启航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东南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0日,“福远渔9199”轮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顺利启航,前往南极开展磷虾捕捞加工作业。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福远渔9199”轮内的自动化加工车间。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40年前,1985年3月10日,13艘渔船、23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出征西非海域,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40年后,还是福建,10日10时许,连江粗芦岛,闽江入海口再次见证突破。在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远洋渔业基地——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3~6号泊位,一声长长的鸣笛后,全国最大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远渔9199”轮缓缓驶离,开启了首航之旅。它从自己的母港出发,带着新质生产力奔赴南极,为蓝色粮仓建设写下新的“福建篇章”。

作为我省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并入级中国船级社的远洋捕捞渔船,“福远渔9199”轮配置了世界先进的捕捞和加工系统,填补了我省在极地远洋渔船建造领域的空白。

在极地渔业领域突围

“福远渔9199”轮总长138.8米,型宽24米,型深12米,总吨位超16572吨。记者从舷梯登上船,一眼就看见甲板上的两个大轮轴。它们缠绕着成人小臂粗细的“缆绳”,外面附着一层“渔网”。

“这可不是缆绳,这是连续泵吸捕捞系统的囊网和柔性管道。我们利用吸泵和管道,就能将水下鲜活的磷虾直接吸到船上,实现虾水分离,最大程度保持鲜活度和营养。”“福远渔9199”轮船长林培革介绍道。

为什么捕虾不是靠网捞,而是用管吸?林培革为记者解疑释惑。南极磷虾个头小,只有6厘米长、2克重,富含优质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海洋磷脂型高不饱和脂肪酸,还是高端海洋生物产业的优良原料。磷虾的身体很脆弱,体内含有高活性的低温生物酶,虾肉数小时内就会自溶为水。“采用传统的拖网作业需要不停收网。由于网内容积收缩,导致磷虾相互挤压,降低新鲜度。”林培革介绍说,“福远渔9199”轮采用先进的双桁架拖网及连续泵吸捕捞作业方式,通过产生负压,在网囊尾部形成吸力,将进入渔网的磷虾和海水一起吸到船上,再经过过滤装置,排出海水,留下磷虾,从而确保磷虾的身体更完整、品质更新鲜。

由于南极冰区水域风浪大、天气条件恶劣,磷虾捕捞加工常年处于低温寒冷的工作环境中,全世界只有12艘船具备在南极作业的资格。“福远渔9199”轮全船按冰区加强B1级设计建造,可在极地少量浮冰区或薄冰区航行。“即使在零下25摄氏度低温环境,照样可以营运。每年预计可实现捕捞8万到10万吨南极磷虾。”林培革自豪地说。

“福远渔9199”轮于2022年6月4日在福建省恒生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福安船坞开工建造,2024年9月20日在宁德建成下水。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福建造船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从一张白纸开始描绘,终于建成全球最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在极地渔业领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渔船的竞争力。

船内有座高效加工厂

“福远渔9199”轮不但捕捞系统遥遥领先,还将一座世界级的磷虾加工厂装进了船体。在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俊荣的带领下,记者一探这座海上工厂的究竟。

南极磷虾一般必须在出水后一两个小时内被加工完毕,如果超过这一时限,就只能成为海产养殖的饲料,经济价值大幅降低。在“福远渔9199”轮,南极磷虾被捕捞上船后,经过滤水、清洗,立即进入相应的生产线。

记者从甲板往下走,第三层就是自动化加工车间。这里配置了一级间接蒸煮、二级直接蒸煮、真空低温干燥等设备,以及全自动脱壳生产线。“在这里,预处理的磷虾会被分流到不同的生产线,加工成脱壳磷虾肉、冻磷虾、磷虾粉、虾溶浆等产品。”罗俊荣介绍。

脱壳磷虾肉将是正冠公司的特色产品。“福远渔9199”轮捕捞的南极磷虾,经过全自动脱壳,去除了氟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脱壳磷虾肉后续经过船上的真空低温干燥或陆上的冻干程序后,再进行有机溶剂提取或超临界流体萃取磷虾油,能最大程度保留磷虾的活性成分。

记者接着往下走,第四层是磷虾粉和蛋白水酶解浓缩车间,只见车间里密封罐体林立,管道密布。这里的南极磷虾粉生产线采用真空低温干燥设备和蛋白水酶解浓缩设备,将蒸煮虾肉剩下的液体浓缩为虾溶浆,生产出优质饲料添加剂。磷虾全身都是宝,3个小时内,一只磷虾在船上就被“吃干榨尽”。

据了解,“福远渔9199”轮具备日捕捞加工1000吨南极磷虾的能力,能日产磷虾粉70吨、冻磷虾300吨、剥壳磷虾肉10吨,还可根据捕捞量和市场需求调配各生产线的加工量。同时,生产线上产生的副产品、余热都被充分利用,全程几近“零排放”。在远洋、极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福远渔9199”轮志在树立高效环保的范本。

不止于“吃透一只虾”

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占地80亩、总投资4亿元的正冠南极磷虾产业园正在积极筹建,建成后每年能处理约15万吨磷虾。目前,正冠公司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合作,研制超临界提纯磷虾油、磷虾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不止于“吃透一只虾”。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指挥部综发组组长、琯头镇副镇长池良杰介绍,后续随着远洋渔业基地码头的开放,渔船密集进港、大量人员上岸、大批渔获进关的需求也可以得到解决。目前,基地正在抓紧建设总库容量约50万吨的冷库和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水产品交易中心一期项目。同时,加大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力度,加速已落地项目的建设。

自1985年3月10日开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新纪元以来,福建渔业坚定不移地航向深远海。在毛里塔尼亚,宏东渔业投资建设了我国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在印度尼西亚瑟兰岛,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投资的渔业养殖基地带动就业近1500人。我省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在毛里塔尼亚、印度尼西亚、圭亚那等地建成了6座境外渔业综合基地,形成了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我省将以建设“世界一流远洋渔业强省”为目标,加快出台新一轮远洋渔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改革创新;推进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通关运行,加快打造远洋渔业母港经济圈;以全国最大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首航为起点,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极地海洋资源开发步伐,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提供更多“福建经验”。(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张颖)

相关新闻
“福建造”3D打印用金属粉末首度出口

6日,晋江市精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1000千克3D打印用金属粉末顺利出口德国,这是“福建造”3D打印高新技术产品首度出口。 据了解,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打印技术,其突出优点在于无须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据晋江市精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富...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难忘南极,告别秦岭站【组图】

  2月28日拍摄的秦岭站度夏队员们。   随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秦岭站度夏任务接近尾声,51名参与度夏工作的考察队员踏上返程。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顶着严寒、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完成通信、新能源、海水淡化等各种系统设施的安装调试。离别惆怅与归乡欣喜交织,队员们相互...

时光相册丨40年,他们乘风破浪奔向最远的南方

2024年11月1日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劈波向南、破浪出征 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   2024年11月1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出发。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2024年12月27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

“福建造”摩托“驰骋”海外市场

台海网7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通讯员 黄鹭枭)昨日,随着一批摩托车零件被筛选、分类、组装后,一辆辆成品摩托“落地”进入仓库,厦杏摩托有限公司又一批2580辆摩托车,经检验合格后即将“驶向”越南。   厦杏摩托总经办负责人詹静茹表示,今年上半年,摩托车出口态势良好,该企业共出口摩托车11.3万辆。其中对马来西亚出口2596辆,货值2619万元,比增2.62...

福建造礁珊瑚物种“上新”了

▲毗邻沙珊瑚 海洋三所供图   台海网7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沈华铃 通讯员郑新庆)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漳州古雷海域对造礁珊瑚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