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聚焦  >> 正文

跟着文物CityWalk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东南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晚上,年轻人在福州烟台山享受下班时光。 赵文娟 摄

福州西湖公园、厦门中山路、漳州古城……这些景点不仅是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胜地,也是游客们City Walk(城市漫步)的热门打卡点。你可知道,这些“老朋友”都披着厚重的历史面纱。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的深入推进,我省文物不断“上新”。其中既有传统认知中的古墓葬、摩崖石刻、水下文物,也有与人们生活紧密交织的公园、商业街区。

千年湖泽见证城水共生

新春时节,福州西湖公园处处张灯结彩。这片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湖泊,既是福州亮丽的城市景观,也是福州水利发展史的“活化石”。

据《福州西湖史话》载,晋太康年间郡守严高主持开凿,引福州西北诸山之水注入湖中,用以灌溉农田、蓄水排泄。到了五代,闽王王审知又将西湖扩大至40余里,可灌溉周边农田万余亩;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推行史上最彻底疏浚工程,奠定西湖现代湖界;1914年转型为公园后,更成为福州首个公共文化空间。

“西湖是城市水利智慧的活态标本,每个时代的治理理念都镌刻在湖岸线上。”鼓楼区文物保护中心保护利用科科长林圣介绍,鉴于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州西湖被列入“文化景观类”文物新发现,并被遴选为“四普”新发现重点推荐对象。

文化景观类文物的首次单列,成为“四普”的一大亮点。所谓“文化景观”,即“作为人类行为与自然的结合体,拥有明确的物质实体,为某一区域或群体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提供特殊见证”。

省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张金德介绍:“文化景观更强调人地互动传承。比如我们熟知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不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智慧。”

目前,我省现存大量城市文化景观(如福州西湖等)、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如霞浦竹江岛、龙海埭美、平和福塘等)、产业文化景观(如尤溪联合梯田、永春岵山荔枝等),还有遍布全省各地的风水文化景观(如清流南山七星墩等)等等。这些文化景观,正是我省独特且鲜活的人类历史文化见证。

老街巷里的城市记忆库

“叮叮——”中山路百年骑楼下,黄则和花生汤店的铜勺敲击声,与街角思明电影院的胶片转动声交织成曲。这条始建于1925年的老街,被称为“厦门商业活化石”,厦门的每一次商业脉动,都能在这里被清晰感知。

“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成为南洋华侨出入国门的重要交通枢纽,码头建设快速发展。毗邻码头的中山路成为当时厦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思明区“四普”专家曾谋耀将中山路历史娓娓道来。

商业繁荣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的发展,旅社、餐厅、电影院、娱乐城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厦门,‘吃绿岛,住天仙’是顶配,现在天仙旅社的432房间还保留着郁达夫居住时的原貌;思明电影院是厦门第一家既能放有声电影又能演出戏曲的剧院,归厦华侨常聚于此,在当时被称为‘华侨俱乐部’;鹭江宾馆是厦门最老牌、最具代表性的酒店,特别是在海外华侨华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谋耀对中山路上的老建筑如数家珍。

距离中山路几百米的中山公园,是厦门“老公园”的代表,中山公园园址也被列为厦门“四普”新发现文物线索。

站在中山公园南门的“醒狮球”下,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郑东抬头仰望:“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现在这座醒狮球是重塑的。”

1926年,著名雕塑家、厦门美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黄燧弼设计了“醒狮大鹏地球仪”——在巨大的地球仪上,蹲伏的雄狮正发出怒吼,寓意沉睡百年、贫穷落后的中国,如醒来的雄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31年,醒狮球完工,不仅成为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当时“厦门第一城市雕塑”。1998年,厦门市在原位置按原尺寸重建受损醒狮球。2004年,中山公园管理处在醒狮球下立《醒狮球记》石刻,以此记录醒狮球历史。

跟着郑东一路走,记者发现,公园的大门和园内的小桥庭院、亭台楼榭、石刻雕塑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郑东告诉记者,仅中山路到中山公园一带,就有中山公园原址、通俗教育社旧址、福建水师提督署遗址、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厦门市人民委员会机关旧址、天仙酒家、思明电影院等20多处建筑被列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线索,构成颇具厦门风格的线性文化遗产带。

“文物保护的意义在哪里?你看,是这些老房子、老物件具象化了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岁月。人终有一别,而这些文物永远承载着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我们有必要让更多后人了解。”郑东感慨地说。

新旧共生激活文化基因

与中山路步行街一街之隔、位于思明西路64号民主大厦的“仧美术馆”,成为近一年来厦门热门的艺术交流空间。

民主大厦建于1935年,是当时厦门五大旅社之一——厦大旅社的旧址。2020年被确立为厦门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座曾经的“中山路第一高楼”一度空置。2022年起,“仧美术馆”团队寻找新的展馆场地。考察了民主大厦后,发现这座老建筑由内而外都跟“仧美术馆”的办馆理念十分契合,便向当地政府租下,前后用了两年时间改造。

“我们根据文物专家的要求,天花板、地面、墙面最大程度恢复90年前的原貌,同时通过在室内空间加入特别设计的灯光装置,突出展馆的现代感和艺术感。”“仧美术馆”馆长孙钰然告诉记者,2023年12月31日晚上,他们把整栋楼点亮,吸引街坊邻居们纷纷驻足,他们兴奋地说:“这栋楼终于亮起来了!”

大年初三,“仧美术馆”蛇年营业首日,就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我觉得在老建筑里有这样小而美的艺术空间,这种新旧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动能。”来自北京的游客艾瑞斯说。

“老”与“新”,碰撞出一串串流量密码。福州烟台山拥有38条历史街巷,191栋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2021年开街至今,随着近300家拥有本地化、个性化、潮流化特色品牌的引入,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在烟台山项目中,政府专门成立文物专家组,开展文物的登记和修缮审批工作,与政府、地产开发商多方协调平衡,最终实现“老屋新用、老店新开、老街新景”。同时,抓住“美色经济”的商机,通过烟台山艺术节、烟台山银杏节、新春艺术展、民俗巡游等街区活动、年俗活动,形成具有本地特点、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了解烟台山文化。

放眼全省,一处处被精心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文物,如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文化星河,照亮了地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之路:泉州府文庙延续“庙学祠合一”特色,融入地方文化教育与生活,并通过创意活动和先进技术活化传统人文空间;在漳州古城,布袋木偶与livehouse、闽南古厝与现代民宿、老营生与新业态相融相生……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既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更涵养着一座城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赵文娟 实习生 叶晓诺)

“仧美术馆”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 赵文娟 摄

福州西湖是福州水利史的“活化石”。 (资料图片)

相关新闻
火爆!各大家长群呼朋唤友来参加

台海网1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素婷)福满两岸,步步生辉。1月3日,厦门城市原点Citywalk海峡家庭迎新春亲子徒步活动启动线上报名,短短几天,名额已爆满,火热程度远超预期。目前,活动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报名成功者,主办方将电话通知。   活动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厦门市妇女联合会、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海峡导报社承办,厦门市台...

厦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推进:调查新发现文物248处

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质量提升会日前召开。记者了解到,自今年1月启动第四次文物普查以来,厦门已调查新发现文物248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主要是对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质量提升会召开期间,省“四普”办的专家来到集美区,实地指导我市开展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记者了解到,集美区在“四普”期间新发现...

荷兰向墨西哥返还原住民族文物

当地时间13日,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布鲁因斯宣布,一件荷兰收藏的镶嵌马赛克的人类头骨已归还墨西哥。   这件文物是莱顿世界博物馆的藏品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购得。据悉,这具头骨很可能来自墨西哥原住民族米斯特克人,已于12日移交给墨西哥大使馆。   △莱顿世界博物馆 ...

泉州发现转运使宫、旌节坊两条新线索 四方携手共探“新”文物

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测量、记录与分析。 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泉州发现了转运使宫、朋山岭后花园乡旌节坊两条新线索。日前,四方携手横跨丰泽、洛江两区,对新线索进行实地勘查调研。 4日上午,泉州市四普办专家组、清源山管委会、丰泽四普办、洛江四普办四方集结,聚焦文物普查新线索,共赴一场意义非凡的实地调查之旅。 此次实地调查围绕清源山周边区域,...

泉州普查发现两处“新”文物

朋山岭转运使宫 记者从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获悉,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浪潮中,随着丰泽、洛江、清源山等地的“三普文物点”(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复查任务圆满完成,12月4日,清源山管委会立即开展新发现文物的调查工作,联合多部门共赴一场意义非凡的实地调查之旅,聚焦文物普查新线索。 此次实地调查主要是围绕清源山周边,横跨丰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