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聚焦  >> 正文

福州三条簪“复活”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头上挽一髻,插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这便是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条簪。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一文中盛赞,如此打扮下福州女子透出的俊俏、勇健是“天下之最”。

  老照片中福州女子头簪“三条簪”的形象。(资料图)

  关于三条簪的由来,有文史专家认为其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也有一说认为三条簪诞生于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随时抽刀刺敌防身。随着时代变迁,三条簪逐渐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

  今年以来,在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中,随处可见头簪三条簪逛街拍照的游客,古厝白色的马鞍墙下、石板铺就的巷弄中、古意十足的游廊畔都是“刀光剑影”常现的“出片”之所。周遭不少变装旅拍妆造店门口的广告牌上,簪花、苗服等字眼后又新添了三条簪的服务项目。

 福州古厝廊前檐下成了三条簪妆造拍摄的热门场所。(受访者供图)

  国庆假期间,位于福州南公园的一家妆造店内,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忙着为客人挽髻插簪。她和团队花费近4年时间翻阅资料、收集民间散落的古董三条簪、复刻三条簪和相关妆造,使三条簪以“福州传统妆束技艺”于今年6月成功列入福州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黄秋辉看来,复刻三条簪的意义不止是复古:“三条簪所代表女性的勇敢、勤劳、刚柔并济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推崇的,应当被传承下去。”

 黄秋辉(中)正为客人整理头上的三条簪。(受访者供图)

  “三条簪‘活’起来,先要看得着,‘火’下去,还要用得着。”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昱认为,三条簪的“复活”不止步于复刻,更需“双线并行”。

  在相关部门的助推下,中国船政文化城《最忆船政》多维体验剧等纷纷引入三条簪妆造,剧中福州女子的巾帼形象更显丰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快闪演员们抽簪作刀而舞,引起人群阵阵惊叹。

  在福州三坊七巷中进行的一场快闪活动上,演员抽簪作刀而舞。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祖辈、父辈口中簪刀的老传说,成为年轻人们体验打卡的新时髦。

  新的巧思也在市场碰撞中浮现。在安泰河旁的朱紫坊内,一家体验馆负责人胡蕾手中的三条簪形制不改却更显轻巧前卫,或显露出独特的纹理,或在灯光下闪动着金属般梦幻的光泽。

  “这是三条簪与牛角梳制作、漆艺等其他福州非遗技艺结合的成果。”胡蕾说,不同非遗技艺的融合,使三条簪从材质、色泽、花纹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具备不同的质感,可以更好兼容现代穿搭,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三条簪是一个窗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通过它看到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用现代的方式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胡蕾说。(记者李昊泽、林善传)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答嘴鼓调演鹭岛时光 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选手们同台竞技(主办方供图) 9月22日,“鹭岛时光 曲韵流长”2024年厦门市答嘴鼓调演在湾悦城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 来自全市各区的32个新创答嘴鼓节目、60多名老中青三代曲艺爱好者同台竞技,展现了厦...

来福州,“簪”福气

头戴“三条簪”的模特在三坊七巷展示。 来福州,“簪”福气! 13日晚,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拉开帷幕。在夜幕光影中,头戴福州“三条簪”、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女子款款走来,穿越古今的非遗文化盛宴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 “三条簪”快闪 梦回旧时闽都 ...

中国首款3A游戏发布再掀传统文化热潮

  成为美猴王,拿起金光闪闪的如意金箍棒降妖除魔是每个《西游记》读者儿时的幻想。随着首款中国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20日发布,玩家们终于可以在逼真的游戏世界中将其实现。   “我在法国当过‘刺客’,在北欧当过‘战神’,在日本当过‘武士’,但内心里我一直期望在一...

儿童摄影掀起古风潮 厦门年轻家长更爱传统文化

随着古风、国潮元素的流行,儿童古风摄影也悄然兴起。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儿童摄影机构发现,汉唐古风、民国风和民族服饰等风格受到许多80后、90后家长的喜爱。 在瑞景商业广场附近的一家儿童摄影机构,一位“小将军”刚好穿戴整齐,威风凛凛地在镜头前摆起了造型。 市民 黄女士:之前也拍过一次古风的,那种读书、书生的,昨天刚好有看到一个将军的照片,然后就可能就想...

文脉华章|DNA动了!传统文化出圈引领新国潮

爆款舞剧《红楼梦》火遍全国,一票难求;00后峨眉派女子功夫团闪现法国街头,全网惊呼“帅炸了”;文博场馆火热出圈,文创成了“新中式出片神器”…… 血脉觉醒,文化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展现着它最鲜活的生命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