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温持续不下,暴晒后的汽车秒变“蒸笼”,坐进去就像“蒸桑拿”,这时,轻巧便携的降温喷雾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成为网红降温“神器”。殊不知,降温喷雾在避暑降温的同时,却存在着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日前,早报记者联合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就降温喷雾的安全性做了一场实验,暴露出降温喷雾的危险性。
调查:降温喷雾网上热销
记者在购物平台上搜索“降温喷雾”,页面上便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商品,销量很好。降温喷雾大体可分为罐装加压喷雾和塑料瓶装喷雾两种,一瓶降温喷雾的价格普遍是十几元。在众多的商品评价里,将喷雾喷在车里的不在少数,还有买家直接喷在皮肤上。降温喷雾也收到不少好评:“太热了,车停在室外暴晒,方向盘、座椅、靠背、头枕都是滚烫滚烫的,坐进去真是煎熬,降温喷雾喷一下,效果确实很好,温度一下就降下来了。”
一款号称“一秒降温”的降温喷雾自我描述,降温喷雾是汽化吸热制冷,从而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不伤车身,不影响人体健康。介绍中也有消费提醒,罐装压缩液体,使用时请保持通风,本产品易燃,勿在有明火的环境使用,请妥善存放,避免高温暴晒引发炸裂事故。而在另一款降温喷雾的介绍中,记者发现,该产品标明了产品成分,含有降温因子、乙醇、清凉精油、推进剂,同时也提醒买家,切勿在明火环境使用。此外,降温喷雾虽然能迅速降温,但长时间、大剂量直接喷洒可能会导致冻伤问题。
记者就降温喷雾的安全性咨询多名客服,客服表示,降温喷雾产品的降温原理是通过气体挥发吸收周围热量使温度降低,成分很安全,对人体零危害,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要接触明火就好。
实验:降温喷雾一点就着
据媒体报道,2022年,苏州的戴先生在刚刚被暴晒的车内使用了降温喷雾。这种网红“清凉神器”,据称只需要一摇一喷,就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为保证使用效果,他一直没有打开车窗。20分钟后,他掏出打火机点烟,车内瞬间发生轰燃,导致戴先生受伤。
降温喷雾具有可燃性吗?在高温密闭空间内使用喷雾,会发生什么?近日,早报记者联合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对降温喷雾的可燃性进行试验。
首先,消防员模仿了降温喷雾遇到明火的情况。在做好防护后,消防员点燃了一根蜡烛,然后将用降温喷雾对准火苗喷射。记者注意到,喷雾气体喷出的一瞬间,火苗燃烧变得更旺,延伸成数十厘米长的“火舌”。
随后,消防员又模拟降温喷雾喷到皮肤上,接触到火焰的情况。消防员准备了一小块猪肉,在猪肉上喷上降温喷雾,随后用打火机点燃猪肉,点燃的一瞬间,火焰忽地一下蹿起来,持续了几秒钟才熄灭。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此类降温喷雾均具有可燃性,在高温密闭空间内使用易发生轰燃。消防部门提醒,喷雾类产品通常含有乙醇、丁烷、异丁烷等可燃易燃成分,容易引起火灾。消费者应在阴凉避光的条件下储存,使用时,喷完15分钟内禁止出现明火、抽烟点火行为,谨防“降温神器”变“伤人利器”。
提醒:小妙招给车辆降温
那么,夏季开车如何给车内快速降温呢?
“扇车门”法。上车后,先启动车辆,然后打开车窗,这时先不开空调,先把驾驶室一边门的车窗摇下,再把副驾驶室位置的车门反复开关10次。2分钟之内,车内温度就能下降近10℃。
“空调+开窗”法。在车外把4个车门及车窗全部打开,让车内外空气流通,等待2—3分钟让热气排出,然后启动汽车,打开空调外循环;1—2分钟后,关闭车门与车窗,将外循环改为内循环。
此外,车主在停车时不仅要考虑交通方便,还要考虑到防止车辆在烈日里暴晒,尽量把车停放在阴凉通风处。同时,可以给爱车准备一把防护伞——遮阳板。遮阳板通常用锡箔制成,可折叠,其材质具有很好的反射作用,能挡住80%的太阳强光,只要打开遮阳板,把吸盘吸在玻璃上即可。(融媒体记者 傅恒 通讯员 黄阿兰 文/图)
相关新闻
6天20起 车辆易“上火”
连日持续高温,不少车辆也出现“上火”症状。记者从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近期,车辆着火警情增多,7月16日至21日,有关交通工具着火的警情达到20起。消防提醒,夏季高温天气频发,司机一定要做好车辆保养。
据介绍,这些着火的车辆包括行驶在高速上的货车,行驶在路上的汽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还有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等等。
消防提醒,电动车要合理控制充电时间,禁止飞线充电,禁止在住宅建筑内充电,室内易燃物品较多,一旦出现起火事故,容易酿成火灾。使用电动车过程中,注意自查自检,如果出现故障,要找专业的维修机构或人员修理。不要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内,电动车一旦起火,会直接阻断逃生通道。不要盲目改装电动车,加装音响、照明等设备,容易造成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
汽车应定期检查,保养车辆应前往专业维护保养点仔细检查油路电路,养成良好规范的驾驶习惯,请勿将打火机、充电宝、车载香水等易燃易爆危险品放置在车内,这些物品会成为车辆起火的隐患。严禁私自改装车辆特别是改装电路油路管线,改装车辆极易发生自燃或其他故障。驾车行驶时如闻到异常味道或看到车辆冒烟,应立即靠边停车,熄火、断电,下车排查原因;如发现车辆着火,驾乘人员应迅速离开车辆,立即拨打电话报警。(融媒体记者 傅恒 通讯员 吴文霞 魏诏麒 关馨)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