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出预警,最近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案时有发生,诈骗分子将黑手伸向中小学生群体,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识骗能力弱的特点,诱骗未成年人上当。这类案件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还给未成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请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
案情 小孩子刷视频被骗
近日,有多名中小学生遭遇网络诈骗,被骗数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诈骗分子大多以被骗人员涉嫌违法犯罪需要配合“公检法”“律师”调查为由,引诱中小学生向诈骗账户转账。
11岁的小祥(化名,下同)是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平日经常拿家长的手机刷视频。6月5日,他刷快手视频时,一名陌生人关注了他,发来一个表情包后,对方又打来视频通话。通话中,对方表示自己是“警察”,然后拿出“证件”展示。之后,对方关掉视频,用语音电话说不要挂断电话,因为小祥的账号涉嫌违法被人举报,有可能要“罚款”“坐牢”。小祥一时被吓傻了。对方随即表示,配合调查没事的话就不用负责任。对方接着要求他将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号码截图发过去。按要求一番操作后,他将收到的验证码发给对方。很快,他的父母收到银行卡转账5000多元的提示,才知道孩子被骗了。
6月8日,五年级学生小琪浏览小红书时,看到崇拜的明星动态,便扫描了文章上面留的二维码,添加对方好友。“你有**(明星)的私人微信是吗?”对方确认后表示,小琪严重影响到了明星的私人生活,造谣明星私生活需要澄清、排除嫌疑,对方已经报警,“如果排除了嫌疑,明星就可以和你正常聊天。如果不配合,最高可以判刑3年并处罚金6万元。”闻听此言,小琪吓坏了,赶紧表示配合。在对方的要求下,小琪打开母亲手机的微信、支付宝,并根据对方要求下载了一款APP并注册。紧接着,对方发来二维码,让小琪扫描了15次。事后,她的母亲才知道账户被转走了59994元。
近日,12岁的学生小路在父母陪同下报警。小路刷视频时遇到一名陌生人私信加了QQ号,对方冒充律师称小路犯罪,要把家人的银行卡照片及收到的验证码发过去,小路都照做了。等到小路的母亲看到手机有多笔转账信息时,才发现儿子被骗,7万多元已被转走。
揭秘 恐吓威胁操控孩子
诈骗分子是如何得手的呢?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综合案件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
先进行筛选对象。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手机使用人信息或者通过视频平台留言情况等,发现手机系未成年人使用,便通过社交账号与被害人取得联系。
接着恐吓和威胁。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或律师,用“判刑”“坐牢”“犯罪”等词语进行恐吓、威胁,让未成年人产生恐惧心理。
目标指向家长手机。诈骗分子会询问未成年人身边是否有家长,在确认拿到家长手机、确保手机内有钱款后,让孩子进行操作。
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诈骗分子全程让孩子使用一部手机开启视频通话,操控孩子使用家长手机拍银行卡照片、转账或者下载软件操作,同时让孩子发送验证码。
提醒:
孩子没钱也可能被骗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钱被骗。”民警介绍,现在视频账号、社交软件注册,往往需要大人的相关资料或绑定银行卡,这就给了骗子行骗的空间。
怎么防骗呢?民警建议家长们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定期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随意添加好友。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并及时报案。
同时,设置安全性较高的支付密码,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尽量不让孩子知道密码。一旦账户出现不明支出,及时关注原因。(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白炯昕)
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