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6日,第29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眼科主任陈占彪提醒,预防近视要从幼儿抓起,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控制,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带来致盲风险。
陈占彪为孩子检查眼睛(资料图)。 医院供图
14岁近视1400°
视网膜脱离两次
前几天,14岁的男孩明明(化名)找陈占彪主任复诊。他的眼睛已经近视1400°左右,眼镜片和啤酒瓶底一样厚。他还合并弱视,发生过两次视网膜脱离,在医学上被认定为病理性近视。虽然进行过两次视网膜修补手术,还戴了眼镜,但明明视物依然模糊。
“第一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是在他打篮球时,突然就看不清了。”陈占彪介绍,高度近视容易引发视网膜脱离,因为随着眼轴过度拉升,眼球就像一个被吹大到极限的气球,经不起任何剧烈的震动打击。
“如果他早点发现近视,尽早控制度数,就能避免高度近视的产生,避免演变成病理性近视。”陈占彪介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陈占彪第一次接诊明明时,他已经近视1300多度。询问病史发现,明明的父母、妹妹都没有近视,因此,陈占彪认为染色体变异及后天因素(学习负担过重、户外时间少、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其发展成高度近视的元凶。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先天性易感因素,通过早发现早控制,仍然可以延缓近视发展,避免高度近视的产生。
超八成高中生近视
幼儿园里也有不少
国家疾控局今年3月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总体近视率为36.7%,初中为71.4%,高中则高达81.2%。
“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6岁儿童近视率都超过14%。”陈占彪介绍,门诊中幼儿园的“小眼镜”并不少。本周他接诊了一名上幼儿园的4岁孩子,就诊时他一直玩手机,在进行散瞳验光时,孩子嗷嗷大哭,奶奶一给他手机就不哭了。
询问孩子平日的用眼习惯,陈占彪得知,孩子是留守儿童,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做事的时候,孩子一闹就给他手机玩。近日,奶奶发现孩子眯眼看人,带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近视已达1000°,眼轴接近28毫米,且有近视性弱视。
陈占彪立即要求和孩子的父母通话,告知孩子的情况,提醒家长尽快干预、控制度数、纠正弱视,防止孩子的眼睛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也不罕见。”陈占彪说,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如果说6岁至12岁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期,那6岁以前就是钻石期,要力促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
大多数人在出生后有3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因此,可以从视力正常的儿童青少年中筛检出远视储备不足的对象,早期预警,关口前移,这是预防近视产生、降低近视率的关键环节。
据介绍,在医院可以通过散瞳验光检查孩子的远视储备,如果在幼儿或学龄前期远视储备消耗少,那么近视发生就会比较晚,甚至不发生。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则可能马上就要近视了。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其“眼轴长度”及“远视储备值”,并根据这两个关键数值来实现近视预测,并采取相应的近视防控措施,延缓近视的发展。
拯救“小眼镜”
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对近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长大后可以做近视手术”。
“这是误区!”陈占彪介绍,近视产生越早,发展速度越快,发展成高度近视的概率越高。一旦高度近视,就容易成为病理性近视,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近视手术只能帮助摘掉眼镜,但眼睛近视的本质不会改变,演变成病理性近视、出现相关致盲性眼病的风险依然存在。
对于如何预防近视,陈占彪说,户外运动非常重要,要确保每天在阳光下活动至少2小时,时间越长越好,因为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生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需要使用电子产品,也应该科学使用,每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1小时。
此外,家长要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胸部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要保持良好的视觉环境,不让孩子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学习,保证充足睡眠及合理饮食。
最后就是做好监测。还没近视做预防,要查“远视储备”;疑似近视做鉴别,要查“真假近视”;已经近视做控制,降低发展成高度近视的风险;已经高度近视做补救,避免发展成病理性近视,防止高度近视并发症。
陈占彪介绍,如果发现近视,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寻求帮助,目前科学防控近视手段有很多,包括光学手段(如角膜塑形镜、多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点离焦框架眼镜等)、药物手段(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陈文璇)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