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潘曈)你知道“花月”“桐月”“嘉月”分别指代哪些月份吗?日前,泉州市侨联和泉州市档案馆的公众号发布了数封侨批,展现了一封封远渡重洋的侨批中蕴藏的月份别称之奥妙。
侨批不仅是维系海外华人华侨与故乡亲人之间浓厚情感的桥梁纽带,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散落在侨批中的月份雅称,成为一道独特而富有韵味的风景线,同时也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生趣。
花月
在一封1913年菲律宾华侨许经满写给晋江母亲的侨批中,落款处写道“癸丑花月初七日书禀”。“花月”指农历二月,农历二月自惊蛰经春分至清明前,是一年中花事最盛之时,春之节日花朝亦在此月,故有“花月”的美称。
桐月
在一封1928年马来西亚华侨李载书寄回永春老家的侨批中,落款为“十七年桐月初九日”。“桐月”指农历三月,桐花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体现了这一季节的时序和景物特征,因此三月又名“桐月”。
阳月
在一封1932年菲律宾华侨蔡类治写给晋江大嫂的侨批中,落款为“壬申年阳月念壹日”。“阳月”是农历十月的别称,汉代董仲舒在《雨雹对》中作了解释:“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可见,“阳月”一词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理。
葭月
在一封1932年菲律宾华侨蔡由成写给晋江老家光仕婶的侨批中,落款处为“壬申葭月初五日”。“葭月”指农历十一月,“葭”即葭草,意指初生的芦苇。冬月来临时,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故称十一月为“葭月”。
此外,侨批中还有其他月份雅称,如“梅月”代表农历四月,“荔月”代表农历六月,“瓜月”代表农历七月,“桂月”代表农历八月,“腊月”代表农历十二月。
侨批上常见农历月份别称
时节流转,百景纷呈。中国古人以曼妙词语刻画时间,其中月份名称之美深入人心。古人洞察不同月份的景物特征,为农历十二个月份赋予了美好的别称或雅称。这些别称多以四季、草木花卉、十二乐律、二卦象、十二星宿、干支、尔雅、节气等称之。以下是侨批中十二个月份的各种雅称:
一月:孟春、柳月、太簇、泰月、建寅、寅月、陬月、正月、元月、初月、初春、开岁、芳岁、早春、上春、端月、杨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夹钟、大壮、建卯、卯月、如月、仲阳、丽月、花朝、中春、令月、竹秋。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姑洗、夬月、建辰、辰月、暮春、杪春、蚕月、桃浪、晚春、末春、嘉月。
四月:孟夏、梅月、槐月、建巳、巳月、余月、清和、槐序、麦月、麦秋、初夏、首夏、维夏、阴月、乏月、麦候。
五月:仲夏、蒲月、榴月、蕤宾、建午、午月、皋月、中夏、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林钟、建未、未月、且月、暮夏、暑月、溽暑、焦月、晚夏、伏月。
七月:孟秋、兰月、瓜月、夷则、建申、申月、相月、凉月、兰秋、巧月、首秋、初秋、早秋、新秋、上秋。
八月:仲秋、桂月、南吕、建酉、酉月、壮月、正秋、中秋、爽月、桂秋、获月、仲商。
九月:季秋、菊月、无射、剥月、建戌、戌月、玄月、暮秋、菊序、霜序、咏月、菊秋、晚秋、凉秋、暮商。
十月:孟冬、檀月、应钟、坤月、功曹、建亥、亥月、阳月、初冬、良月、开冬、吉月、上冬、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葭月、黄钟、复月、建子、子月、辜月、畅月、中冬、雪月、寒月、龙潜。
十二月:季冬、栎月、大吕、临月、建丑、丑月、涂月、残冬、腊月、冰月、暮月、暮冬、嘉平、严月、严冬、末冬、穷冬、腊冬、完月。
(本版图片由泉州市档案馆提供)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