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2023世界妈祖信俗保护成果共享交流会在湄洲岛举行,上百家两岸妈祖宫庙和妈祖文化机构代表分享各自在“妈祖信俗”保护行动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妈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借由文化研讨会、期刊发表,推动妈祖文化向海外传播。”台湾妈祖联谊会副会长、新港奉天宫董事长何达煌在交流会上表示,台湾妈祖联谊会由北到南、由东到西共有180家会员宫庙。目前,他们已与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合作委托政治大学成立妈祖文化智库,为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台湾开山妈祖联谊会会长、麦寮乡拱范宫主委张克中说,妈祖文化具有民间性和包容性,能够促进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日益成为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他认为,除了举办谒祖寻根、巡游、祭典等妈祖文化交流参访事项,两岸还应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等,利用妈祖元素实现两岸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
“街舞、路跑、铁马、直播……只要是能吸引年轻人又不违背风俗,什么活动我们都敢试。”台湾大甲镇澜宫常务董事姚应龙分享了大甲镇澜宫探索妈祖信俗传承年轻化的经验。他说,敢试、敢错、敢改的试验风格,让参与大甲镇澜宫妈祖巡安绕境活动的年轻人比例增加。如今的大甲镇澜宫话题性相对较多,交流活动也比传统宫庙更加多元化。
霞浦县松山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陈杰认为,妈祖宫庙是妈祖信俗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也是妈祖信众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何管理好妈祖宫庙和传承好妈祖文化,是当前妈祖文化发展事业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以闽东妈祖宫庙为例,分享了妈祖宫庙的管理模式及经验。
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表示,“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传递着真善美的人生价值,逐步形成平安、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和妈祖信俗。这种文化与当代人类社会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心理契合和文化互鉴,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对此,参会的两岸妈祖宫庙代表纷纷表示认同。
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1036周年纪念日。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举办纪念妈祖羽化升天1036周年系列,包括妈祖金身巡安湄洲岛、世界妈祖信俗保护成果共享交流会、书画名家作品展,以及十音八乐表演、《祥瑞湄洲》户外实景演出等文艺演出活动,莆仙戏公演、妈祖供品筵桌展示等非遗民俗活动。其间,100余家台湾妈祖宫庙组成1000多人的代表团来到湄洲岛谒祖进香。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生于莆田,28岁时因海难救助渔民献出年轻的生命。当地渔民建庙祭祀纪念,妈祖由此成为渔民们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宫庙1万多座,敬仰者达3亿多人。在台湾,有3000多座妈祖宫庙,敬仰者占台湾总人口八成以上。(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卢德山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