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多项重点项目的重要进展,其中包括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
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位于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东南部古雷半岛东侧的圣杯屿海域,该海域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同时由于暗礁丛生,海况复杂,也是一处历史性海难多发区。
沉船遗址位于古雷半岛与圣杯屿之间南侧一条东北-西南向海底冲沟东南边缘的一处海沟,水深约27-31米。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漳州首次对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开展调查;2016年,国家水下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第二次水下考古调查;2021年,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技术潜水培训班实习放在漳州进行,同时对圣杯屿海域开展重点调查工作,基本探明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保存现状,结合数码技术拼接出全国首张水下沉船遗址实景图,对船体的调查也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现保存有舭龙骨的元代海船。
“元代的海船目前国内尚无实物,元代海船发现有舭龙骨填补了国内的一个空白,这对于我国大航海时代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认为,从漳州所处位置来看,向东是东洋航路的一条重要线索,向南是南洋、西洋航路的重要实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应结合课题推动海洋文化遗产出水保护,推动学科建设,开展漳州海洋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
鉴于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重要性,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也被国家文物局新增入“十四五”考古重点项目。
去年8月25日,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重现了元代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对于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本次发掘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水下考古实时定位和监测系统、精细化水下考古发掘设备、水下全景三维摄影拼接技术的应用。本次通过119天、176个潜次、54375分钟的潜水作业,发掘出水文物1.6万余件,作为《水下考古工作规程》重点试行案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科学化发掘的技术和方法。
10月10日,在漳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和漳州市公安局古雷分局警车护送下,漳州圣杯屿全部出水文物安全运达漳州市博物馆。10月16日项目组田野工作全部结束,2023年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圆满收官。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是我国元代晚期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几年我国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发现。出水文物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将为探讨元代海外贸易、造船史和航海史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此前报道>>>
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发现时间轴
2010年10月
第13号台风“鲇鱼”在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杏仔村附近渔民的养殖箱沉入海底,渔民雇请的潜水员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零星瓷器。
2010年11月
漳州文物市场上出现宋元时期水下文物,出自古雷沙洲岛附近海域。
2011年4月
漳州文物部门追查到海船位置在圣杯屿附近海域,并通报当地相关部门,安排当地老渔民日常守护。
2014年10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题调查队开展水下调查,确定圣杯屿海船具体坐标,共发现6道隔舱板,采集标本以青釉碗、盘为主,少量洗、碟、高足杯等,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
2016年8月
文物部门开展水下重点调查,特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一起对重点区域和周边区域开展专项水下物探调查工作,本次水下遗址调查面积约1600平方米。
2021年6月
文物部门对遗址水下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船体及船体埋藏状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获取了一定的遗址影像、测绘及周边物探数据。共采集标本468件套,发掘出水瓷器228件套。
2021年7月
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专项研讨会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高,对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造船技术史等,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建议对遗址尽快组织实施全面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
2022年4月
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圣杯屿海船考古发掘”被列为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之一。
2022年8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和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开展全面水下考古发掘,对水下文物进行提取,并在周边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漳州市博物馆提供)
来源:新福建(记者 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