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复原的明代福船
福建日报7月28日讯 暑假期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持续火爆。其中,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合作举办的“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吸引了众多学生及家长前来参观。
福船,是福建沿海一带制造的享誉世界的海船,是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的优秀代表。在中国及世界航海史上,福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宋名臣吕颐浩在《论舟楫之利》中指出:“海舟以福建船为上。”泉州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港,还是宋元时期的造船重地,北宋中期泉州就已“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船舶从鸟船发展成为应用水密隔舱技术建造的、具有优良航行性能的福船船型,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舶,也成就了泉州当时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
2010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泉州市充分发掘和发挥民间文化资源,大力保护传承福船制造技艺,至今在泉州,造船师傅依旧沿用传统的建造方法制造福船。
古船出土惊艳中外
说起福船,不得不提上个世纪出土的泉州湾宋代古沉船。
1973年夏天,长期在泉州进行泉州港考古研究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与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考古人员组成的调查队,到泉州晋江下游和后渚港一带进行海外交通史迹与文化调查,听说有渔民在后渚港附近海滩捡到很多木块想当柴火烧,却发现难以引燃。考古人员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现场。经实地勘察,初步判断此处有一艘规模不小的古沉船。
泉州湾宋代古沉船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次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有关方面组织考古发掘,这是我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为了更好地对古船进行展示与保护,专家采取“拆解船板,化整为零运输”的办法,将被拆解的沉船船体运往泉州市区,在位于泉州开元寺旁的博物馆场地临时搭建工棚,经表面简单冲洗后,由造船师傅安装复原。最终,发掘出的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
“位于古沉船主龙骨和尾龙骨、首龙骨的榫合处,上部有7个小圆孔,内放铜铁钱,如‘北斗星’;下是一个大圆孔,内放一面铜镜,形如满月。这是象征吉祥的‘七星伴月’,闽南俗称‘保寿孔’,是泉州地区民间木帆船制造的传统做法。”“虽然古沉船仅剩甲板以下的部分,但依然展现出两头高翘、底部尖削、船体扁阔的优美线形”……专家从古船用材、造船工艺和“保寿孔”等方面考证,判定这艘古沉船为13世纪泉州制造的首部尖、尾部宽、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远洋商船。
“泉州湾古沉船龙骨和肋骨的设计,多层板和水密隔舱的使用,加上用材方面的精密考虑和连接工艺的精巧,都显示出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先进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陈颖艳介绍,古沉船由12道隔舱板分隔成13个密不透水的舱体,一旦船只碰触到暗礁,或者船上有破洞时,涌进船体的水会被禁锢在两道隔舱板之间,这一技术不仅大大增强了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且便于货物的装卸,这种先进造船技艺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此外,泉州湾古沉船出土遗物有香料药物、木货牌(签)、铜铁钱、陶瓷器等共计14类69项。其中,香料药物占全部出土遗物的绝对多数,未经脱水时总量2350多公斤。“香料药物是宋元时期我国重要的一类输入品,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祛除秽气、净化环境、祭祀仪式、饮食佐料和装饰,故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药之路。”陈颖艳说。专家据此判断这或是一艘从东南亚满载着香料药物回泉州港的远洋商船。
1975年3月,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转载了这一消息,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收获”。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它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