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偿还自己炒股欠下的巨额债务,今年47岁的陈某东利用自己金融机构员工的身份,以无风险高息理财为噱头,分别诈骗2名老人53万元和6万元。7月6日晚,鲤城公安分局浮桥派出所民警将陈某东抓捕归案。落网后,民警发现,其银行账户和炒股账户上仅剩下1毛钱。
哄骗老人买理财 钱却进了自己腰包
鲤城警方破获今年首起养老诈骗案件
为了偿还自己炒股欠下的巨额债务,今年47岁的陈某东利用自己金融机构员工的身份,以无风险高息理财为噱头,分别诈骗2名老人53万元和6万元。7月6日晚,鲤城公安分局浮桥派出所民警将陈某东抓捕归案。落网后,民警发现,其银行账户和炒股账户上仅剩下1毛钱。
谎称保本高息 哄骗老人购买
今年66岁的王老伯是鲤城区人,和很多老年人一样,他选择将一生积蓄投入金融机构,购买保本低息的理财产品。去年2月19日,王老伯一笔28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隔日,他的理财经理陈某东就找上门来,向其推荐一款保本高息的2年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年化利率高达9%。
王老伯回忆,他与陈某东认识已有五六年,对方给他的印象很好,每次去金融机构,离开时对方都会送他下楼,沟通时也很有礼貌,“他在一张纸上写下承诺书,并盖了红手印,以他个人名义担保,这款理财产品没有任何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他将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出于多年交往的信任,最终我收下了承诺书,同意购买。”
王老伯坦言,他并不知道如何操作,多年来购买理财产品,均是将银行卡、手机等交给陈某东操作,后来他才发现,对方当时以办理财为由,将28万元直接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去年3月17日,王老伯另一笔25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陈某东如法炮制,哄骗他购买所谓的一年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实则再次将钱全部转到自己卡上。去年10月,王老伯到金融机构寻找陈某东,意外得知对方已调岗,但他依然和老人保持联系,并在春节时送去2瓶葡萄酒。
多次拖延时间 老人无奈报警
今年3月中旬,王老伯满心欢喜地等待25万元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本息到账,但3月18日他发现本息并未到账,就立即联系陈某东,对方称,受疫情影响,理财产品本息到账会推迟一段时间。
疫情过后,王老伯立即找到陈某东面谈,对方称,自己有一笔30万元的理财在今年6月15日到期,届时可以把这笔钱兑付给老人,老人再次信以为真。6月14日陈某东联系王老伯称,自己看错时间,理财产品要到6月25日才到期。到了6月25日,陈某东又称再给他3天时间,保证一定给钱。
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令王老伯忍无可忍,今年7月5日,他到鲤城公安分局浮桥派出所报案。6日晚上6点多,该所民警在丰泽一公寓内将陈某东抓获。
为补炒股窟窿 盯上老年客户
落网后,陈某东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交代,2015年他因为炒股欠下巨额债务,为填补窟窿陆续将名下2套房子变卖,仍无法填补,只能不断用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去年12月他从金融机构离职。
2021年,仍欠下了100多万元债务的陈某东将“歪主意”打到了客户王老伯和79岁的吴老伯身上,他利用两位老人的信任及不懂操作手机软件,将王老伯的53万元和吴老伯的6万元转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将这些钱用于炒股及还信用卡,至案发时已全部花光。为博取老人信任,他还私刻印章,自行伪造纸质版理财产品购买确认函。
目前,陈某东因涉嫌诈骗罪已被鲤城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据悉,该起案件是鲤城公安今年破获的首起养老诈骗案件。
鲤城警方提醒:广大老年人切记不要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银行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应通过正规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理财资金必须汇入银行账户,不要将资金转入其他任何个人或企业账户;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签合同,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注意理财产品是银行自营还是代销,自营产品应与银行签订书面协议,代销产品也要看清资金去向;投资有风险,所谓的“稳赚不赔”“高额回报”一般都不靠谱,莫要片面追求高收益。(泉州网 记者 王丽虹 通讯员 黄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