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龙岩新闻  >> 正文

永定:斗笠焕新生 编织好生活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福建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天刚微微亮,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村民李新明就来到后山,在朝阳的光辉中选择上好的竹子,砍伐后带回家,为一天的斗笠编织准备好材料。“我们要赶制着今年第三批的斗笠订单,我们的斗笠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感谢现在的好政策,老手艺也能帮助我们赚钱致富。”李新明说。

破竹、削篾、编笠坯、上箬叶、牵笠线……只见李新明手握竹丝,相互交叠,一圈圈地向外扩展,竹篾在李新明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不到半小时,一顶精美的斗笠就初见雏形。“虽然年龄大了,但制作斗笠已深入了骨髓,成为我强身健体的活动。做这个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把这项技艺展示给更多游客,能把斗笠文化推广出去,感觉很幸福。”李新明笑着说。

斗笠在客家地区又被称为“笠麻”,竹制品手艺人被称为“篾匠”,俗称“篾匠师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曾是客家地区田间地头的一道劳作风景,竹编手艺则是客家传统手艺中的特色产物。古竹乡瑶下村位于永定区金丰里东部,在闻名秀丽的南华山风景区旁,当地村民世代传承客家传统竹编手艺,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斗笠之村”。

瑶下斗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龙岩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斗笠制作工序烦琐,赚钱也不多,很多人不做了。”说起前些年的情况,李新明一脸无奈。为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近年来,永定区古竹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致富+文化传承”新模式,重点将斗笠作为龙头品牌来抓,通过在瑶下村设置斗笠馆,宣传斗笠与红军的故事,培养和发掘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传帮带”,不断延伸斗笠传承链条。有了政府关注和政策扶持,瑶下斗笠的生存空间大大改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新明是瑶下斗笠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斗笠的制作手艺在李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一门精湛工艺。斗笠生产成为瑶下村民的主要副业,瑶下斗笠也衍生出10多种样式。“现在我仍记得上世纪村里家家户户制作斗笠的盛景。当时我们村几乎每个人都会做,村民家中摆着的做斗笠的工具比农具还多,家家户户传来编织斗笠的‘嘎吱’声。”李新明说,“我们瑶下村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10多岁时就开始学做斗笠,我也做了近60年斗笠了。”

如今,瑶下村斗笠的花样也多了。有的塑料薄膜斗笠还夹进了纸花:红色的鲤鱼、黄色的小鸟、绿色的蝴蝶……红绿相间,煞是好看。花鸟中间,还嵌着几个字,诸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等。瑶下村党支部书记李佳伟还创建了斗笠营销点,与旅游景区合作,将斗笠打造成工艺品,每年向外地销售的瑶下斗笠达2万多顶。

“我们将继续挖掘斗笠的实用价值,让它在现代文明中仍保有生命力。”李佳伟说,“我们设立了斗笠馆,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来体验小斗笠的大文化,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新闻
组图丨福州:传统文化进高校 让非遗“潮”起来

《梦华录》带热的茶百戏技艺,吸引大批学生打卡。新华网 刘丰 摄   体验蟳埔女的簪花围、尝试《梦华录》里的茶百戏、在漆器上用蛋壳“作画”……在青年学生眼中,非遗“潮”起来了。4月8日,福州大学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幕式暨首场游园会在福建医科大学旗山校区举办。南音...

宁德柘荣:“剪唐诗”校本课程进校园

据福建日报4月1日报道 3月28日,宁德市柘荣县“非遗剪纸进校园”暨“剪唐诗”校本课程试点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县第三小学举行。 据悉,校本课程“剪唐诗”以“纸质图书+音视频数字内容”融合出版这种创新形式走入课堂,利用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等方式,结合剪纸和唐诗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剪纸作品还原唐诗意境,引导学生在诗文中识别美、欣赏美,激发青少年学习...

新疆八旬非遗传承人如何让板刻线画“永葆青春” ?

蔺烈正在创作板刻线画底稿。 戎睿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3月31日电 “一次出差,看到山西永乐宫内壁上有许多精美壁画,就有了把壁画搬到红木上的想法。”蔺烈说。此后几年,蔺烈走遍了中国的名山,探寻一些人迹罕至的石窟遗迹,一头扎进了壁画世界里,尝试将壁画刻在木头上。 ...

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组图】

3月20日,隆化县职教中心学生在练习国家级非遗项目“二贵摔跤”。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二贵摔跤”等特色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传统文化授课和培训,使学生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

莆田市新增57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再添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我市紧锣密鼓筹备摄制中。3月8日,市文旅局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入选名单,为我市非遗文化增光添彩。   本批次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57人,涉及文枕琴、莆田十音八乐、仙游度尾鼓吹乐、莆田木雕等42个非遗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