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专题新闻  >> 正文

福建再生稻的“再生”之道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开栏的话:

金秋九月,“丰”景独好。八闽大地,稻浪翻滚;农业农村,气象万千。

眼下,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三农”力量。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福建日报推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栏,深入挖掘福建在保障粮食安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典型经验,多维度展现八闽乡村好“丰”光。

南平市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再生稻头季收割。 叶永仕 摄

再生稻,是“一种两收”的水稻栽培方式。头季收割后,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它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提供了粮食增产新方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福建是全国再生稻优势产区。近年来,福建通过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田配套,破解头季稻机收难题,构建了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推动再生稻产业实现新发展。今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约15万亩。

再生有“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等专家齐聚尤溪县,对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示范片头季产量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135亩“内10优7185”示范片平均亩产866.31公斤。1990年以来,麻洋村已连续24年承担福建省农科院再生稻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再生季产量曾3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我国悠久的稻作历史上,再生稻一直有着一席之地。但过去,由于再生季产量有限,广大农民大多将其视为“自生自长,有就收、无就丢”的附属品,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

20世纪7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以“汕优63”为代表的一批强再生力品种脱颖而出。1988年,原省农业厅组织7个地市的39个县开展再生稻试验、示范。经过全省农技专家的试验摸索,福建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完整的技术体系。尤其是重施催芽肥和壮苗肥、畦厢式栽培、间歇性沟灌等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得益于此,再生稻迈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渐从附属品进阶为一种独立的稻作制度。

“与种双季稻相比,再生稻省了一季种子、播种、育秧的钱,加上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施肥用药量也小得多;与种单季稻相比,再生稻多了不少产量。”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村民曾繁辉,是村里最早的再生稻种植户。他还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种植一亩再生稻比双季稻节本100多元。

由此,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最高峰时,尤溪再生稻规模超过10万亩。再生稻也成为福建大力推广的稻作模式,亩产纪录持续突破,不少田块达到了“吨粮田”水平。

再生稻节本又增效,但有一段时间,其种植规模却不断萎缩。原因在于,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工成本水涨船高的大背景下,再生稻传统生产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

“传统籼稻品种具有高芽位优势,倒二、倒三节位的腋芽属于优势芽,萌发能力强,出穗快,可贡献七八成再生季产量。”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福说,这就要求头季稻收割时,要保证较高的留桩高度,通常要在35厘米以上。若采用机械化收割,较高的稻桩被收割机履带碾压后,易倒伏,破坏腋芽,造成再生季减产。在丘陵山区,地块分散、不平整,大型收割机需要频繁转弯掉头,碾压更甚。即便是最有经验的机手,碾压率一般也会超过30%。

如何破解再生稻发展困局?

机收破局

今年,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在浦城县召开再生稻产业发展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现场推进会。

目前,浦城7万亩再生稻已完成头季收割,10月将迎来再生季收割。其中,约两万亩可达到“吨粮田”水平。

新时代的再生稻“吨粮田”,源自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成功攻关与推广应用。

早在2010年,原省农业厅便组织全省科研、推广农技等部门,围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头季稻机收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最初选择的是农机路线,在收割机改良上下功夫。但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农机本来就少,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更是进展缓慢,几年下来,收效甚微。这时,福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向品种创新寻求突破。

经过多年筛选试验,一批适合低留桩机收的品种得以挖掘。其中,既有“甬优1540”“晶两优华占”“天优华占”这样的省外引进品种,也有“内6优7075”“明I优臻占”“福香占”“佳福占”等省内自主选育的新品种。

这些品种倒四、倒五节位的腋芽也能作为优势芽,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够较快萌发,孕出新穗。这样一来,头季稻收割时,留桩高度就不用太高,甚至可以低于20厘米。低留桩带来的好处是,机械收割时稻桩不易倒伏,可减少收割机对休眠腋芽的碾压,确保再生季产量。

不仅仅是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田配套,也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头季稻收割前进行二次烤田,使土壤软硬适中,既不影响根系生长,又能减少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掉头,减轻对稻桩二次碾压;为收割机加装秸秆加细粉碎装置,既避免秸秆覆盖在稻桩上影响腋芽萌发,又能抑制田间杂草,还能加速还田,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小丘并大丘,为收割机提供更多作业空间……

按照目前水平,头季稻机收碾压率最低可以降至20%。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测算,相较于人工作业,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节本62.0%,经济效益提高了两倍。由此,全省再生稻产业实现了“再生”,种植规模逐渐恢复,重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作为全程机械化时代的代表产区,浦城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超7万亩,为全省之最。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0万亩。目前,在当地,再生稻平均亩产比传统中稻高出约300公斤,亩产值增加800元以上。

行稳致远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联合印发《水稻种植保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再生稻再生季可视同一季投保。这意味着,再生稻的头季和再生季,均可享受保险保障。这在全国属于率先探索。

保险加码,仅仅是福建大力支持发展再生稻产业的一道缩影。

发展再生稻能更好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发展,再生稻已成为福建水稻产业的特色与优势。根据测算,全省适合种植再生稻的单季稻区有200多万亩。如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再生稻产业?福建持续发力。

历年的省级稳粮惠粮政策中,再生稻都是重点支持对象。《2023年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九条措施》提出,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安排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

各地在支持再生稻方面,也拿出真金白银。以浦城为例,今年,当地对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示范片,给予每亩40元的种子补贴,对实际种植再生稻1000亩以上的建制村,给予村集体每亩30元的奖励;举办再生稻高产竞赛,对获得一等奖的种植大户给予3万元的奖励。

早前举办的福建省再生稻产业发展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现场推进会现场,一批为再生稻头季收割量身定制的收割机亮相。

这些产品中,有的利用履带差速转向原理,减小转弯半径;有的在缩小履带宽度同时,加大收割幅宽;有的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自动精准规划作业路线,减少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有的在收割机后挂接自动扶正机,可第一时间将因履带碾压而倒伏的稻茬扶正……这些代表不同技术方向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都指向“降低碾压率,提高再生季产量”这一核心目标。目前,福建正致力于再生稻专用机型研发和推广。

与此同时,各地也加快培育再生稻产业,打造再生稻品牌。

“再生季的灌浆结实期在秋后,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米质要远优于头季稻。同时,再生季栽培期间施肥用药少,食品安全更有保障。”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说,作为“福建粮仓”,浦城近年来致力于发展优质稻产业,培育“浦城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当地计划将再生稻再生季稻米,融入“浦城大米”品牌版图,同时制定再生稻种植、加工、品质等地方标准,从而实现优质优价。

相关新闻
总投资超万亿 打造福建现代水网

台海网9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日前,《福建省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提出我省将投资超万亿元,加快建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山海统筹、协调共享,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福建现代水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福建水网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立足福建省情、水情,提出了福建水网建设的...

“新”意十足,福建“智造”耀庐州

台海网9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20日,主题为“智造世界·创造美好”的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市揭幕,大会上集中展示了一批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福建为本届大会唯一的“主宾省”,记者在现场看到,92家福建参展企业让“主宾省展”(福建馆)成为最引人关注的...

坐着高铁上下班是什么体验? 福建发布“15条”打造福厦“1小时生活圈”

福厦高铁推广实施计次票(月票);实行1-2班次公交化运行(即每站经停),满足上班族通勤需要;实现福州地铁5号线与福厦高铁安检单向认证,逐步推动“一站安检”“一票通行”……你期待的福厦“1小时生活圈”要来了。   福厦高铁计划于2023年9月底开通运行。福建省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打造福厦“1小时生活圈”的若干措施》,从优化高铁列车开行、完善公共交通配套...

千亩农田绣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集美灌口镇打响厦门大面积土地流转“第一枪”

台海网9月21日讯(记者 康泽辉 李立宇/文 沈威/图 通讯员 陈倩 林婷婷)越尾山下,风吹稻浪万里香,天光云影共徜徉。明年盛夏,这将是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千亩高标准农田的丰收胜景。 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灌口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精品村建设,通过建...

福建一家四口相继确诊!近期高发!

每逢夏秋季,特别是入学后一两周,校园内学生聚集,往往是“红眼病”流行的高发季。 近日,全国各地感染“红眼病”的人数增多,多地发出提醒。 一个学生感染,全班都有可能中招,疾控部门提醒大家: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聚集性传染,注意做好预防。 妹妹得“红眼病”后 一家四口全中招 近日,福建省儿童医院眼科医生黄恩纳接诊了一对“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