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福建省漳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戴艺骞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加福建省首批“组团式”援疆支教队,从漳州九龙江畔来到昌吉木垒河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从福建援疆路上一路走来,有风雨和困扰,更有阳光与感悟。
戴艺骞近照。 记者 司梦扬 摄
“主动加码”的援疆老师
刚到木垒,戴艺骞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牙疼咽痛、胸口刺痛等症状持续袭来,去医院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没办法,每天只能尝试用一些消炎药和止疼药缓解,每天依然坚持按时上下班,他说,哪有援疆干部一进新疆就歇着的。
恰在这时,木垒县中学高一语文组的一位老师请假,人手紧缺,学校希望戴艺骞能代两个班的功课,戴艺骞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好心的同事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跟学校领导说一下情况,对此,戴艺骞只是轻轻一笑,还是把活揽了下来。
没曾想,才过几天,同组的另一位老师也请了假,戴艺骞主动跟校领导申请,要求再代一个班的功课,于是他带病教了3个班的语文课,一周多达二十几节。后来,只要有老师请假,戴艺骞都主动要求代课,学校领导感动地说:“以前哪见过支教老师上3个班的高中语文课,戴老师不会‘讨价还价’,而且还‘主动加码’。”
“只要学校需要我,我绝无二话,服从安排!3个班级的教学工作虽然很累,但很充实。”回想起刚进疆时的困顿和压力,戴艺骞显得很淡定,他说这一阶段,作为援疆支教老师,要做到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生向熟快速转变,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亲其师、信其道”奠定一个好的开始。
幽默有趣的“戴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老师则是点亮民族希望的灯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木垒县中学的孩子们眼中,戴艺骞不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也是他们心中幽默有趣的兄长——私底下,孩子们喜欢叫他“戴哥”。
课堂上,戴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引导同学们听课做笔记,积极发散思维、回答问题;课余时间,“戴哥”会跟他们谈心交流,给他们讲福建、漳州的故事,增进他们对沿海地区的了解;课外活动时,“戴哥”给他们讲革命先辈、功勋人物的故事,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孩子们说:“很喜欢戴老师的讲课方式及课堂氛围,同学们都很活跃,老师提问不会机械地盯着答案,也不会因答错而批评学生,同学们都会踊跃发言,希望‘戴哥’一直保持幽默有趣的讲课方式。”
“很多学生喜欢叫我‘戴哥’,这是对我的充分肯定。”说起木垒的学生们,戴艺骞眼中充满了感情,他说:“我始终认为支教老师身上没有什么光环。自从踏入木垒县中学的那一刻起,我就是学校的一员,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要对孩子和学校负起责任,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辛勤挥洒汗水!”
沿着林公足迹继续奋力前行
史载,在疆三年,林则徐行程2万余里,兴修河渠百余公里,督办开垦荒地20万亩,勘查土地70万亩。来到新疆后,林公事迹让戴艺骞折服不已,他说,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但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日子。戴艺骞坦言,援疆期间,工作之余,他常常回想起进疆前的种种场景——年迈的父亲反复叮嘱他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常与家里联系;担心儿子水土不服的慈母,按照闽南的习俗,包了家乡的泥土让他带上;妻子则默默在行李箱里装满御寒衣物、日用品和药品。出发那天,透过鸿儒江畔的大雨,他看到父亲和亲友在雨中不舍挥手,看到两个孩子被淋湿的脸庞……每次思念故土的时候,戴艺骞就会去木垒县坎儿井博物馆,当他下到坎儿井,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时,他就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向林公学习,与新疆的老师一起,干好教书育人工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采访中,戴艺骞不止一次以林公名句自励,他说:“大好青春,大好河山,我们援疆干部理应‘不负韶华援疆路,青春奋斗正当时’!”
援疆誓言,铿锵有力,如金石之声,回荡在闽昌山海之间。(记者 黄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