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省援疆)
前 言
我省第八批援疆工作自2020年开展以来,分两期选派援疆医生130名支援昌吉州13家二级以上医院。两年来,全体援疆医生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托,用心用情用力,履好职尽好责,帮助受援地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杏林春风闽昌情,八闽长歌壮北庭。接下来,“福建省援疆”公众号将推出“福建医生在援疆”专题,我们将走近这些默默奉献的福建援疆医生,去探寻他们的援疆生活,讲述发生在福建援疆医疗队中的暖心故事。
2021年8月的一天,正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例行查房的辛惠宁医生突然接到电话:“神经外科要派遣1名医师到新疆支援当地医疗工作,为期一年半,能否成行?”辛惠宁抬头眺望着西北方向, 在毅然报名后,却想起年幼的孩子。他心怀愧疚地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很快,电话那头响起了熟悉而坚定的声音:“家人全力支持你的选择。”
为了响应组织号召,辛惠宁此前已多次报名援疆,今年终于有了援疆的机会,行前他表示:“医者进疆,当如从军;迎难而上,爱患如亲。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发光、发热,才能不负青春!”
妙手回春 仁心仁术
在昌吉州人民医院,辛惠宁担任神经外科业务主任。刚到新疆时,恰逢九月初,气候骤冷,正是脑血管病高发的季节,病房收治了大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两周之内更是连续收治了10例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众所周知,动脉瘤手术是神经外科最艰难、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辛惠宁一直记得,到神经外科工作的第二天,科室就收治了一位30多岁颅内动脉瘤(AN)破裂出血的患者。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二次破裂,也就意味着患者的生命走向终点,手术迫在眉睫。科室在充分讨论手术方案后,决定由辛惠宁和当地医生董举峰共同主刀,实施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这场手术精细操作,仔细分离血管、神经,精准找到动脉瘤并完美夹闭,术后造影提示分支血管完整保留,患者无后遗症,手术大获成功。辛惠宁这位远道而来的福建医生,也给昌吉州的同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昌吉州地区唯一拥有单独神经外科建制的科室,昌吉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几乎囊括了各种疑难、复杂、高难度的手术。记得有一位56岁的老人,因行走步态不稳来医院就诊,核磁提示右侧顶叶功能区占位,周围脑组织因肿瘤的存在水肿特别明显,两根粗大的引流静脉横跨于肿瘤之上。“手术难点在于怎么样能完整切除肿瘤并且还要避免患者功能区、引流静脉的损害,这对医生及整个手术团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辛惠宁回忆道,科里对这台手术严阵以待,辛惠宁和神经外科主任王军带领科室医生详细规划手术路径,利用3DSlicer软件模拟手术路径,推演可能存在的难点、要点,制定了一套周密严谨的手术计划。最后辛惠宁与王军共同主刀,他们沉着冷静,双手稳如磐石,完整的切除了肿瘤。术中仅出血20余毫升,而与肿瘤相邻的功能区无丝毫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堪称教科书式的完美之作!
在援疆半年以后,辛惠宁还能清楚记得一位脑垂体肿瘤病人在出院时紧紧抓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满怀感激的话:“两年前医生就建议我做手术,可是我太害怕了。 是您高超的技术消除了我对手术的恐惧,谢谢你们,福建援疆医生!”
留下救人术,依依援疆情
行医以德为先,援疆以诚为本。进疆以来,辛惠宁也时刻为能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而努力。除了临床工作,他还主动发挥“传帮带教”作用,为受援医院培养人才。针对昌吉地区疾病特点,辛惠宁与科室医生们共同学习国际、国内前沿手术方式及技巧,极大的开阔了年轻医生们的眼界,把福建省立医院好的经验带给新疆昌吉。
为了帮助年轻医生们在手术技巧及诊疗方面有所成长,辛惠宁言传身教,每次进行手术后,术中每一步的意义及手术要点都极具耐心的讲解,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操作,让科室的年轻医生们受益匪浅。同事迪力夏提医师说:“辛主任每台手术都认真准备,手术过程每一步都很细致,这为我们年轻医生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辛主任这样的工作态度,将扎根于我以后的工作当中。”
在周末休息时间,辛惠宁也积极参加福建援疆前指和昌吉州卫健委组织的义诊、讲学、教学查房及帮扶工作,他们一起肩并肩,把各种优质规范的医疗资源带到基层,让更多的边疆百姓受益。
夜深人静时,翻读专业书籍的辛惠宁,不时会想起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和读高一的女儿。让他心潮澎湃的是女儿发来的一篇高分作文,作文中写到:在她的心目中,正在千山万水之外援疆的老爸,是那座雄伟壮阔的天山,也是这座高山勇敢而顽强的攀登者!辛惠宁说,这篇作文就是女儿对他援疆最大的鼓舞和支持,每看一次,所有的疲惫、担忧和顾虑都烟消云散。他希望不负组织信任,无愧两地人民期待,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以人为本的医德,为昌吉州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更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