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铎思
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王家庄村,有个30亩的“新特优”农作物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被福建三明援疆农技干部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块,他们从福建、台湾等地引入35个叶菜类、辣椒类、豆类、瓜类、茄科类、玉米类新品种试验种植,这是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以下简称:三明分指)联合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玛禾生态农庄共同建设的新品种推广基地。
进疆以来,三明分指努力寻求助力乡村振兴的援疆路径,在边疆乡村振兴中探索开展“助力富民、助力强村”(简称“双助力”)行动,把援疆资源集中向基层、向农村、向民生倾斜,着重在富民强村上找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促进援疆工作综合效益取得新提升。
三明分指自2010年引进食用菌种植技术以来,每年组织福建专家来玛纳斯指导培训,也组织当地菇农到福建学习考察,现在当地不少农民都对食用菌种植很“熟悉”。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刘叶高说:“我先后8次来到玛纳斯,当地农民种菇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很多。”2021年,三明分指选派援疆的食用菌专技人才、高级农艺师杨彬到岗后,利用过去到玛纳斯开展培训时所掌握的情况,对当地食用菌种植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发现还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于是,杨彬以包家店镇明旺蕈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为重点,通过更新关键节点生产设备、优化栽培管理过程控温控水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双孢菇的单位面积产量,每平方米产量达15公斤以上,一级菇比例占90%以上,每个菇房可增收1600元。
在玛纳斯县塔西河乡新岸村,三明分指针对“塔河红”苹果园管理粗放、优质果率不高等问题,建立了苹果种植技术提升示范点,组织援疆农技干部对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采用“三肥六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苹果亩产大大提高,一级果占比由原来的35%提高到50%以上,品质明显提高,每亩比上年增收200多元。
支持创业创新,是拓宽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三明分指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帮助广东地乡的5家农家乐重新开业;援疆农技干部采用福建制茶工艺,将新疆本地的榆钱、荆棘花、苹果叶、沙枣叶、沙棘叶、秋葵等原料制成了茶,使这些随处可见的原材料摇身变成养生茶;三明分指扶持的驼奶合作社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申请的驼奶深加工科技项目已立项,合作社员养殖骆驼达930峰,增加了200多峰。
在助力强村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三明分指通过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基础设施改造、文化提升等措施,在助力强村中谱写援疆篇章。
三明分指每年安排援疆资金40万元,分期组织乡村干部到三明市委党校培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与参加培训的乡村干部分享三明市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做法,提高乡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目前,这项培训已常态化开展。
在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中,三明分指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培训,特别是在食用菌培训方面,总结出一套系统培训方案,编写了1套4册的培训教材,形成两地常态化交流培训机制。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三明分指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支持集体经济收益薄弱村发展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位于玛纳斯县城郊的玛纳斯镇头工村村集体经济收益相对薄弱。得知这个村在城郊还有集体耕地时,三明分指主动与玛纳斯县自然资源局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对接,投入资金15万元实施了一个城郊型村集体增收项目,取名为闽玛农乐园。闽玛农乐园占地50亩,设置了快乐领养种植区、有机蔬菜瓜果采摘区、南果北种示范(百香果)区、自助烧烤区、游客休闲区和儿童游乐区等,力求建设成为体现“山海情 闽玛缘”特点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强设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三明分指将投入500万元重点建设塔西河乡东支渠村。面对这个还存在人畜混居的牧区村,三明分指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开创性引入整村经营理念,对村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目前,20栋牧民定居房建设已完成;新建的3家牧家乐已开业;新修建的“闽玛缘 山海情”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沿着新修建的木道,游客可欣赏美丽的塔河河谷风光……东支渠村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截至目前,三明分指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5555万元,主要投向教育、医疗、牧民定居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幸福互助院建设、标准化农村旱厕提升改造以及乡村红色影院、文化大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等领域,实现资金100%投入基层,96%以上投入民生,全力助推玛纳斯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