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最大的化债举措出台 会起什么作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今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增量政策里,化解隐性债务的相关方案措施是重头戏。11月8日,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审议通过,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如何理解这样的政策思路?怎样看待它的规模和影响?直接利好是什么?跟老百姓又有没有关系?《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进行解读分析。

  债务化解政策

  是否就是经济刺激政策?

  白岩松:市场上一直有传闻说中央可能会出台十万亿的经济刺激经济计划,当上周五“靴子落地”发现是化债计划,刚开始也有些人会觉得不过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是经济刺激的方案之一吗?还是考虑安全性的一种举措?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首先这次的化债措施本质上是“置换”的概念,与大家所想象的财政支出扩大、货币政策提速的关联度不是太大,它更多的是从风险控制和改革促进的角度来进行调整。

  过去到现在,我们已经推行了五轮化债,债务置换也进行了好几轮,目前这一轮的置换工作是我们政策增量工作中很重要的举措。它能够起到防止地方出现“爆雷”、消除风险隐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扩内需和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资金空间。当然,也为地方流动性盘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一次的方案里,也强调了对于投融资平台要进行改革,对于债务管理体系要进行重构,这与我们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是相契合的。因此不能简单把它视为刺激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它会为我们扩内需、促改革、控风险,打下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性比简单的刺激政策的作用性会更大。

  债务化解的总规模到底是多少?

  钱从哪里来?

  白岩松:这次债务化解的总额,到底是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钱从哪儿来?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从化债总额来讲,12万亿是很确定的,但是这12万亿的跨度比较大。从近三年来看,密集安排8.4万亿元,短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作用。

  必须看到,这次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和地方专项债的一些举措,筹措资金来进行债务置换,这个置换首先不是简单地印钱,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置换之后,用于地方国民经济急需的一些环节里,起到经济扩张盘活的效应,因此不能等同于印钱。

  当然在目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大、需求不足的环境里面,适度扩张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量,以及整个货币发行的量,也不会带来一般想象中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使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化状态。

  地方需要消化的

  隐性债务总额大幅下降

  白岩松:关注这次化债方案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一种公开,那就是关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对于这一数据,大家也在猜,但是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而这次得到了明确。到2023年年底的时候,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透明度,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好处?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对于债务的阳光化、显性化、规范化,是一个有为政府提升能力的关键,所以从2014年以来,我们也一直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推进工作。这一次很重要的是将各种隐性债务的项目逐个甄别累计来进行核实,这也显示了我们要进行大调整、大改革的决心。

  从这次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尤其是超大规模的置换工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所有的隐性债务在阳光下,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来进行管理,同时拉开我们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改革,拉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对于未来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财政体系,也将具有很好的作用。

  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

  如何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白岩松:财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强调,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如何真正实现解决老问题,不出新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财政部长讲了三个举措来加强监管(监测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这些都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能够采取的举措。

  如果我们回归到三中全会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对于目前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过去十年化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出现新的一些隐性债务的累积,这种累积来自我们财权、事权的不匹配,来源于地方政府职能和功能定位的不科学,也来源于我们目前权利和义务之间的不对等,因此这里面很重要一些中期部署,就是必须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于政府职能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改革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各种制度设计,这才是一个治本之策。

  化债政策出台,老百姓如何受益?

  白岩松:对于非常专业的化债计划,很多人也会关注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是直接还是间接得到?是过很久才能够得到,还是很快就能得到?怎么看待老百姓的这样一种猜测和期待?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目前的这次化债方案,一是为地方政府进行了减负,二是为地方政府的功能恢复提供了基本前提,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为地方政府扩张性的政策提供了资金空间。这些东西都会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

  只有地方政府的资金到位后,才能进行一些民生工程的建设,才能够对我们9月26日部署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下一步会围绕五个方面,对于我们企业和居民产生直接的效应。

  当然,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由于这一次化债方案,直接使原来承担隐性债务的一些企业和个体,能够快速获得资金,而不会出现一些违约现象,也能够使资金的运转、企业的经营恢复到正常的状况,这当然也会利于就业,有利于我们老百姓各种收入的恢复,也会起到一个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这也可以看作对大家持续获利的一个政策举措。(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增量政策提振楼市 “刚需族”受多重利好呵护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利好政策密集落地,尤其是9月底以来推出的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明显提振楼市供需两端信心。近期,记者走访上海多个城区的房地产市场发现,二手房、新房成交均呈现明显改善迹象。浦东、徐汇等核心城区及五大新城等板块均呈现成交量明显回暖态势。   从结构上看,首付比例降低和贷款利率下行,缩小了房租与购房月供之间的现金支出差距,...

增量政策密集出台 楼市“银十”含金量提升

自9月底以来,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目前来看,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部分城市看房量、到访量明显上升,销售量也有不同程度增长,房地产的主要指标明显好转。   业内人士表示,“降成本、降门槛、提预期”的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银十”开局表现“超预期”。预计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热点城市,2024年楼市都有望出现暖冬。   “...

金融部门密集发声 增量政策“组合拳”加快落实推进

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金融街举办。金融街论坛年会有“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称,在此次年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部门人士密集发声,释放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货币金融增量政策正在加力推进的信号。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将继续...

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上向优”

记者从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振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   业内专家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统筹财政、金融、...

经济大省回升向好趋势明显增强 正酝酿增量政策

经济大省对稳经济发挥关键支撑作用。近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都公布了前8个月经济运行数据,主要指标出现改善,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增强。   当前,经济大省正在巩固发展优势,酝酿增量政策,以实际行动挑起稳经济的责任。   多项指标呈现回升势头   8月以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各地经济增长态势持续改善,复苏动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