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外资为何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证券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今年中国将能够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全年增长率达5.4%”……近期,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陆续上调对中国2023年GDP增速的预测。笔者认为,持续回暖的经济数据,不仅提振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从当前全球经济走势来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信心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的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显著,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从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经济的回暖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负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工业增加值增长4.5%,同比增幅高于前三个月;制造业PMI边际回暖;社会融资规模也在回升……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均出现积极变化,共同勾画出中国经济向好的路线图。

  此外,中国经济的活力还体现在经济新动能将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持续集聚成长,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我国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储备工具,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

  各部门也加大宏观政策落实力度,推动政策靠前协同发力,打出一套“组合拳”。比如,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上调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等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加快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系列举措,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为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认房不用认贷”、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等政策落地。

  与此同时,一批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储备政策也正在谋划研究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分批出台实施。这些政策“组合拳”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最大助力。

  多项经济数据指标的向好已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随着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协同发力,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运行将持续恢复向好。(来源:证券日报)

相关新闻
中国“组合拳”加力吸引外资 这些跨国企业加码在华投资

当前,中国正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吸引外资打出“组合拳”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近期,中国吸引外资,动作频频。   据悉,商务部将于9月底上线“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指出,这相当于网上搭建了一个外资企业圆桌会,企业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该系统随时反映项...

采访札记:从义乌之“小”看中国经济之大

市中心,五大市场片区连接成中国小商品城单体规模最大的市场,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公路上,一天穿梭的货车多的时候约2万辆;每天平均3000万件快递从这里发出…… 这里就是浙江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9月的义乌,暑热犹在。记者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感受着“世界最大小...

外资数据“一升一降”理性看

近期,宏观经济数据密集发布,其中吸引外资数据的“一升一降”颇受市场关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154家,同比增长3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47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1%。   为何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却在下降?联想到此前网络上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种种消息,很多人会将其与“欧美等西方国家与中国脱钩”关...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没有变

今年以来,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引发了一些社会舆论对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前景的担忧,国外唱衰中国的种种论调沉渣泛起。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应结合发展阶段变化,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要看“形”也要看“势”,既要看“量”更要看“质”,既要“纵看”还要“横看”。综合不同维度分析判断,当前尽管面临着来自国际国...

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用套路:虚假叙事 误导预期

“中国经济将要崩溃”“中国经济增速远低于美国”“中国关键经济数据消失”“上海变成鬼城”……近期,一系列反智反常、煞有介事的报道频频出现在美西方所谓“严肃”媒体上,令人匪夷所思。   对这些报道稍加梳理,便可发现,此类说辞破绽百出,了无新意,都跳不出“双重标准”“数字游戏”“选择性失明”和“虚假叙事”等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常套路。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