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超九成个股上涨 北交所市场活力持续提升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证券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9月4日是《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截至收盘,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217家上市公司中有215家当日股价上涨,占比99.08%。北证50指数高开高走,最终收涨5.92%;北交所当日成交额为35.13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长82.30%。

  业内人士表示,改革政策利好带动转板概念股和北证50指数成份股上涨,引领市场行情,绩优龙头股涨幅居前。在北交所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和A股企稳的背景下,北交所拥有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扩大投资者队伍

  优化交易机制

  北交所的流动性情况,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本次北交所的全面改革,重点便在于改善流动性。在投资端改革方面,扩大投资者队伍和优化交易机制两手抓。

  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方面,一是完善基金公司分类监管评价机制,引导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资力度,支持相关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和创新。二是更好发挥私募机构作用,允许除创业投资基金之外的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继续增持其上市前已持有的北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三是加大力度引进中长期资金,畅通社保、保险、企业年金等入市渠道。

  开源数据显示,目前,仅67只基金参与了北交所配置,其中指数基金16只,非指数基金51只,持股总市值27.87亿元。仍有大量的存量公募基金尚未进入北交所市场。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政策利好有望带动公募基金投资北交所相关主动权益基金及被动指数型基金,增量资金将为北交所流动性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市场整体估值提升。

  在优化做市交易制度方面,《意见》结合中小券商是服务中小企业主力军的现实情况,引入新三板做市业务经验丰富、风险管理到位的做市商参与北交所做市业务。中小券商连接中小企业,匹配性更高,有利于真正发挥北交所做市商作用;配套提供借券做市、推出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进一步丰富做市库存股风险管理工具。

  据了解,做市商制度是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一项交易机制。2023年2月份,北交所引入做市商制度。目前共有15家券商在北交所提供做市服务,做市标的股票60余只,覆盖面达全市场的近三分之一,功能初步发挥,成效较为明显。

  “从做市商数量上来看,新三板合格做市商的数量是北交所的4.85倍,而做市股票数量则达到8.24倍。此轮改革进一步放开混合做市,有助于北交所做市商数量快速扩容,预计有利于提升北交所整体流动性。”诸海滨称。

  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北交所做市制度的差异化和优化,能够充分发挥做市制度对北交所二级市场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优质新三板做市商来为北交所公司提供做市服务,为北交所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流动性,为北交所公司提供更合理的定价和估值。

  此外,《意见》还注重通过优化交易机制,提升投资者参与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健全市场多空平衡机制,推出转融通,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稳步推进启用北交所独立代码号段,提高北交所股票辨识度。

  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自身质地,好企业自带流量。本次融资端改革,《意见》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对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作出新部署。

  新增上市公司方面,《意见》明确,一是在坚守北交所市场定位前提下,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新三板持续监管优势和规范培育功能,优化新三板挂牌公司申报北交所上市的辅导备案要求,优化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执行标准。三是探索建立新三板优质公司快捷升级至北交所的制度安排。

  申万宏源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意味着未来将有一批企业可以直接在北交所IPO,无需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1月份,北交所推出直联机制,即未来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后1个月至2个月内,就能实现北交所上市。

  在周运南看来,北交所为降低公司申请上市的时间成本、提高上市效率、增强上市吸引力,确实下足了功夫。“优化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执行标准”是对直联机制的优化完善,直联企业可以提前多月递交申请,缩短排队时间。

  “预计此轮改革能够吸引更多、规模更大的优质标的,有助于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的规模体量。”诸海滨分析称,北交所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强化,能够吸引更多未在新三板挂牌的优质公司,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进一步资本化。

  存量上市公司方面,随着深入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公司治理规范性和信息披露质量,现有上市公司在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等方面均会有大幅“提质”,进一步夯实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基础。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1%,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12.2%,平均研发强度达4.46%,展示出较强的创新发展动能。

  展望后市,诸海滨表示,北交所较低的流动性是估值偏低的重要原因,2022年北交所年内平均换手率为207.94%,较科创板和创业板仍有差距。随着此轮改革的深入,低估值、“小巨人”及有转板预期的公司,或存在新一轮重估机会。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改革政策影响深远,从上市公司供给、交易制度优化、长期资金入市等多方面促进北交所的长期稳定发展,使得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效果更加明显。市场预计,北交所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市场生态明显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和获得感共同提升。

 (来源: 证券日报

相关新闻
北交所21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九成实现盈利

半年报披露落下帷幕,北交所216家上市公司也交出一份亮眼的业绩“答卷”。总体来看,北交所公司上半年展现出良好的经营韧性和发展潜力,九成公司实现盈利,“专精特新”板块呈现聚集效应,创新属性也不断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770.25亿元,同比增长4.43%;实现归母净利润57.53亿元,同比下降24.93%。其中,六成公司...

“北交所深改19条”出炉 助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宣布设立两周年之际,北交所迎来新一轮重磅改革。9月1日,被称为“北交所深改19条”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一揽子针对性举措,意在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同日,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首批八项改革创新举措,全力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

北交所优化发行承销制度 促进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

日前,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改革发行承销制度。同日,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首批八项改革创新举措中,也包括优化发行底价确定方式。   据了解,北交所底价制度由精选层平移而来,市场建设初期在保护新三板原股东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效果。经过近4年的运行,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精选层由...

北交所打出深改“组合拳” 投融两端综合施策改善流动性

宣布设立两周年之际,北交所迎来新一轮重磅改革。日前,被称为“北交所深改19条”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首批八项改革创新举措也同时发布。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坚持投融两端综合施策,提出一系列硬招实招,对市场关心的重点焦点难点问题均给出“优化解”,有望促进形成投融两端并进的良性生态,...

北交所就优化转板安排征求意见 市场估值水平有望提升

日前,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交所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对标《意见》要求,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同日,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思路,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首批八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就优化转板安排征求意见”。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旨在促进北交所估值水平向两创板靠拢,带动北交所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