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格局悄然生变,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去年底“缩水”超2万亿元。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大户”,下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回暖,但仍面临着8月近3万亿元产品扎堆到期等考验。
上半年银行理财募资额锐降超四成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合计规模为25.34万亿元,同比减少13.07%,较去年底的27.65万亿元减少2.31万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投资情绪处于恢复阶段,受宏观经济波动,投资者情绪偏谨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前几年明显回落且净值波动有所增大;另外,也与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有关,比如居民增加基金、储蓄类产品等方面的配置以及增加消费支出等行为,势必影响银行理财规模。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去年11月中旬开始的“赎回潮”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直至今年4月阴霾才逐渐消散。
“从历史数据看,资管新规五年来,银行理财经历了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规模稳步提升后,2022年6月末达到阶段性高点29.15万亿元,此后受股债市场波动、净值大幅回撤影响,理财客户出现资金‘搬家’,理财规模开始持续下滑。”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报告分析称。
除了存续规模外,银行理财募集资金的能力也受到影响。根据《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同比骤降42%。在业内专家看来,上半年银行理财募集资金只有去年同期的不到六成,主要因为在净值化背景下,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对投资者而言其优势有所丧失。另外,银行理财产品体系单一,规模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
以4月为例,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市场共新发2434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425款。其中,317款为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57%;2117款为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5%。
东兴证券研报指出,受去年末债市波动影响,理财产品破净导致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今年一季度尚未完全恢复,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继续收缩。二季度以来存续规模已有所回暖,不过6月末部分理财产品到期冲存款对规模也有一定影响。
“上半年理财规模下滑与6月末受商业银行存款考核影响,商业银行引导理财资金阶段性回流至银行表内有关。”明明认为,6月理财规模大幅下滑是因为商业银行面临季末考核,理财资金阶段性回流至银行表内,“另外,今年6月份的下滑幅度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在于,表内存款余额相比往年更为充足,因此冲存款的压力相对较小。”
权益类产品表现欠佳
从产品类型结构来看,《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11万亿元,占比为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1.11万亿元,占比为4.38%,较去年同期减少1.52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从历史数据来看,资管新规后,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主导地位在进一步强化,占比从2019年末的78.08%提升至目前的95.15%,特别是去年以来股市震荡下行,居民风险偏好下降,低波动的固收类产品更是受到青睐。”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表示。
事实上,2023年上半年债券市场低位回升,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顺势而为,发行规模同比大幅提升,公募型产品发行也逐渐走出2022年理财产品“赎回潮”的阴霾,发行比例在今年二季度有所上升。不过,2023年上半年权益市场走势不及预期,在1月震荡上行之后,2月后长时间表现欠佳导致部分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亏损,在市场整体跌破预期的收益表现下,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幅缩减。
根据中国理财网最新信息显示,截至发稿,共有34只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处于存续状态,其中11只产品净值在1元以上,净值最高的是工银理财发售的工银财富系列工银量化理财—恒生配置理财产品,产品净值为1.7644元,多数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仅略有浮赢。记者发现,在“破净”的23只产品中,净值在0.9至1元的有13只。
上半年,银行理财不同品种业绩分化凸显,固收类公募产品(不包括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10%,混合类公募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3%,权益类公募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99%。明明认为,权益类产品“破净”主要受上半年股市震荡调整拖累,导致整体盈利情况依旧欠佳,所以破净率居高不下,但理财整体破净率仍旧在2%以下,整体影响不大。下半年在居民存款回流至理财和理财子公司冲量发力的惯例之下,市场有望进一步得到修复。
8月到期规模达2.8万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2023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较年初下滑,总体上属于2022年四季度理财产品“破净潮”的余波。事实上,随着上半年债市从回暖到走强,居民存款增速的放缓,一季度到二季度理财规模环比不断回升。“下半年往往是理财冲量发力期,叠加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吸引力下降,理财规模有望回暖。不过,这还要经受住8月理财产品扎堆到期的大考。”某城商银行市场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8月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规模创下年内单月新高。8月7日,广发证券固收团队测算指出,8月银行理财存量产品到期规模为2.8万亿元,达2023年以来单月最高点。市场之所以较为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规模,是因为大量产品集中到期有可能会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进而产生“赎回潮”,而“赎回潮”对银行理财公司、债市、投资者都有负面影响。
对此,中金公司研报认为,8月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延续增长,但增幅或有所放缓。信用债整体需求仍在,中短久期信用债收益率和利差或维持低位甚至会有所压缩,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弱,其收益率波动性可能会加大。
有机构人士认为,与8月银行理财到期规模较大,给市场可能带来大规模赎回风险相比,银行理财自身高质量转型更为务实。“理财产品市场不断丰富,成为国内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产品,规模大、产品体系丰富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近年来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大,产品同质化仍较为严重,消费者选择合适产品存在一定难度,收益率普遍下行明显等。”周茂华认为,未来理财机构仍需要提升投研能力,尤其是加强权益等市场研究,提升资产管理和创新能力,更好平衡收益与净值波动等;另外,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研究如何帮助消费者高效匹配合适产品也十分必要。(来源: 经济参考报)